翻新时间:2023-05-0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老师
- 我们的好老师
- 猜猜她是谁
- 难忘师生情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我最敬佩的人
- 我的老师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班的邹老师
- 保持卫生
- “厉害”的马老师
- 我崇拜何老师
- 啊,胡老师,我忘不了您
- 我想对老师说
- 写给新语文老师
-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小议班级管理
- 对郊区重点中学父母陪读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 怎样使小孩变得更加聪明
- 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 国家主导下的市场化——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方向
- 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
- 中国教育考试制度历史及其现状研究
- 从“电影反打”的寓意浅析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反打”
-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可行性、科学性
-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 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 教育应当基本公费的若干理论依据
- 全方位构建学校德育工程的实施框架
-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词语解释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法提示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拓展阅读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点聚焦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难句讲解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分段段意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训练指要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相关链接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章法结构
- 妙哉《少年闰土》的开头
- 从“闰土也向往鲁迅的生活”想到的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句段学习指导
- 教学要因学生变化而变化──教《少年闰土》有感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词义辨析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练习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