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学会了游泳
- 坚持就是胜利
- 崎岖的白云山之旅
- 两碗红烧牛肉面
- 现实中的我
- 小孩子千万别喝酒
- 雷龙过山车
- 日全食
- 狼与羊
- 芷江游
- 游兴隆热带植物园
- 我的哥哥
- 坚持到底就会胜利
- 我第一次做豆浆
- 夏天的荷花
-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管理、指导与研究
- 浅谈建立班主任威信的几条途径
-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文明观
- 浅谈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矫正
-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 舍本逐末――论中学教育中优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 新世纪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哲学研究
- 《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
- 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 注重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素质
- 论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根基
- 论我国当前政府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 重视高考前一个月学生的心理疏导
-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 《从现在开始》教案
- 《窗前的气球》教案
- 《风娃娃》教案
- 《花钟》教案
- 《狮子和鹿》教案
-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 《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
- 《古诗两首》教案
- 《假如》教案
- 《陶罐和铁罐》教案
- 《蜜蜂》教案
-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 《纸船和风筝》教案
- 《小鹿的玫瑰花》教案
- 《找春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