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8
认识继承发扬——《江雪》说课设计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
虽然,在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数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执教这首诗,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老师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辍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两者之间总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才更凸显追求的价值。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多鼓励也多建议。让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携手共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师,亲爱的妈妈
- 我的谭老师
- 感谢您,老师!
- 我心中的老师
- 老师笑了
- 老师的性格
- 我的老师
- 英语老师我想对你说......
- 我的老师
- 她真是一位好老师
- 锛偭啃》蔷印
- 我的老师
- 老师我想对你说
- 我的新老师
- 我的英语家教老师
- 思想疏导--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 论师德的重要范畴——教育公正
- 行为引导型教学理念在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 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 四严三心,促使学生进步
- 文化·教育·现代化
- 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
- 以学生为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 关于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探讨
- 浅谈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 从《艺术课程标准》看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
- 在虚拟的世界里,传递真实的人生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杂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佳句赏析
-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 以大观小 以小窥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题解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法提示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句式变化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作特点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内容提要
- 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导学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重点问题解析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重点难点疑点精析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