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4
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二教学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二,记金华的双龙洞,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身份证诞生记
- 漫画《父与子》——鱼儿的来信
- 真好玩
- 浇花
- 美丽的凤凰广场
- 穿黄裙子的白燕
- 老鹰捉小鸡
- 天门山
- 快乐暑假
- 春姑娘
- 一个下雨的清晨
- 快乐的一天
- 描述古诗《小池》
- 葱
- 鸡蛋流汗了
- 基于项集的动态客户细分群
- 论语用学与语义学及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关系
- 浅谈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对药品营销伦理的思考
- 指示性there
-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 会展项目品牌化的形式要素及其应用
- 网络服装销售探究
- 服装销售之十要十不要
- 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
- 分析“社会主义新传统”中的艺术与政治
- 建国6O年来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回眸
- 走出中小企业微博营销误区
- 保健品必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 浅谈从金融危机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 《半截蜡烛》重点字音梳理
- 《半截蜡烛》重点字词的意思
- 《打电话》重难点分析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阅读篇
- 《打电话》老师语录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 《半截蜡烛》美文欣赏二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理解篇
- 《半截蜡烛》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半截蜡烛》整体阅读感知
- 《晏子使楚》美文欣赏二
- 《半截蜡烛》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 《半截蜡烛》重点问题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