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激励主体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人教版第四册《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这两位学读得很好。我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问题不懂,用笔画下来,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
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
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
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试读一下。(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
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开始。
师: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我们先看录象。(课件演示船移动)大家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有些紧张,回答不出来)
师:不要着急,先坐下想想,一会再说。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同组人主动补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这宝剑是在船过江的时候掉的,而这个人却在上岸后从刻记号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动了,而宝剑没有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生:(刚才紧张的同学)我想好了。因为船、船舷上的记号、人都移动了,只有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移动,所以等上岸后从刻记号处跳下去肯定捞不上来。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有你们这样聪明而好学的学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1、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2、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评价效应。教师注意用简洁、真挚的话语给学生以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培养了学生自信新、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从生活那里学到的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如虹
- 两兄弟
- 6年中考满分作文:门其实开着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之美
- 6年中考满分作文:放心吧,有我们在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单身
- 6年中考满分作文:门其实开着
- 6年中考满分作文:爱的传递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月夜的沉寂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童年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善待失意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再进攻一次
- 6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什么?
- 真挚
- CAD绘图技巧
-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 用ASP实现科技成果的网上查询及管理
- ARM7在嵌入式应用中启动程序的实现
- 浅谈SDH数字微波传输网同步时钟的概念及应用
- 谈网络安全之木马技术
- 在C 中实现JAVA的存储管理机制
- 利用注册表优化提高系统性能加快速度
- ActiveX技术在WEB页上的应用
-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 动态网页制作技术JSP与ASP的比较
- 一个复杂的VRML场景的设计
- QTVR技术在物理实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 用VB实现对库文件的分割备份
- 基于GPRS网络的数据无线传输实现接口
-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路旁的橡树
- 《荷叶圆圆》老师语录
-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二)
-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一)
- 《荷叶圆圆》重点句品读
- 《荷叶圆圆》随堂练习:提高篇
-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花种
- 《荷叶圆圆》考点练兵:春天的公园
- 《荷叶圆圆》教学目标
- 《荷叶圆圆》重点字词梳理
- 《荷叶圆圆》随堂练习:巩固篇
- 《荷叶圆圆》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失物招领》趣闻故事
- 《失物招领》考点练兵①
- 《荷叶圆圆》重点字词意思以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