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7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查字典,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汶川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 给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 让我们手拉手
- 难忘的童年
-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 给西部小朋友的一封信
- 难忘的童年
-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3
- 手拉手活动给远方小学生的一封信
-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1
- 难忘的童年
- 给希望小学学生的一封信
- 难忘童年(6)
- 浅谈医院会计风险管理论文
- 浅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某些思考论文
- 浅谈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方法
- 试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 关于会计虚假凭证的识别
- 试论财产物资盘盈盘亏的核算论文
- 探析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法
- 试论电力施工企业会计报表论文
- 试论新时期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
- 试论会计虚假凭证的识别论文
- 浅谈重构企业会计文化的相关问题论文
- 浅谈对现行准则下商誉问题的思考论文
-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
- 关于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政策选择
- 浅谈定点医院医保剔除医疗费用的账务处理论文
- 《绝招》随堂练习 巩固篇
- 《绝招》 趣闻故事
- 《绝招》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 《可贵的沉默》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可贵的沉默》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可贵的沉默》 知识点精析
- 《可贵的沉默》 教案讲义1
- 《绝招》 教案讲义2
- 《可贵的沉默》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 《绝招》 教案讲义1
- 《可贵的沉默》 教师语录
- 《绝招》 重点问题探究
- 《绝招》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可贵的沉默》 教案讲义2
- 《可贵的沉默》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