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属兔
- 美丽的秋天
- 老鼠和蚂蚱
- 秋的变化
- 我真想成为一朵云
- 狗娃的自述
- 我与大队委无缘
- 小狗 “丁丁”
- 补衣服
- 我的课余生活
- 美丽的大自然
- 我的家乡
- 我真想成为一朵云
- 秋天的早晨
- 迷人的郊外
- 平面交叉口轻轨优先信号控制策略研究
- 长春轻轨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论权力分析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
- 城市轨道车用弹性胶泥缓冲器及其应用
- 论政治法治化
- 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
- 直线电机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上海地铁车辆段检修体制与机制改革构想
-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识别及计算方法初探
- 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
- 城市轨道交通最新技术及评定
-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分析
- 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影响范围研究
- 《北京》教学设计之一
- 《北京》综合资料
- 《北京》教学设计之二
- 《风娃娃》教学反思
- 《称赞》教学反思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
- 《坐井观天》课程设计
- 《月亮的心愿》第二课时教案
- 《北京》教学设计之三
- 《看雪》教学实录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 《丑小鸭》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