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班的“骆驼”
- 第一次上网
- 父母的爱无止境
- 游千岛湖石林
- 我是升旗手
- 母亲
- 天堂 陷阱!
- 青苔
- 小蜜蜂采花蜜
- 毕业前的磋叹(小学生)
- 我爱看书
- 我哭了
- 做贼的滋味
- 救狗记
- 逗号与句号
- 关于加强税源管理和遏制税收流失的探讨
- 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 所得税财政体制改革后促进地方税收发展问题研究
- 价格形成与利润预期
- 关于2004年农业税收工作的意见
- 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升值
- 论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
- 新世纪投资战略问题研究
- WTO原则及中国税收调整战略
- 投资决策理论中的会计信息需求
- 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解析与优化
- 彩票风险回避法
- 关联企业避税的法律思考
- 论地方公债发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金融票据诈骗的防范
- 夏天多雨的原因是什么
- 一年下雨知多少?
- 雷雨
- 霍懋征《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评析
-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及反思
- 为什么山区的降水量比平原多?
- 《雷雨》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海市蜃楼的成因
- 为什么雷雨前天气闷热?
- 《雷雨》近义词反义词
- 为什么雷雨前先刮风后下雨?
- 大气中的水
- 为什么海岛多夜雨?
-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
- 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