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干国祥《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干国祥《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干国祥《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师:大家看过课文了吗?

学生(齐):没有。

教师:不是布置预习了吗?

学生:刚才*老师有事。

教师:那这样吧,没看过课文不行,老师带大家一齐读课文又剥夺了你独个儿学课文的权利,给大家5-10分钟,大家把课文看一遍,看的时候请拿起笔,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默读课文,默读中上课铃声响起,上课铃声响后约5分钟结束默读。)

教师:大家看完了。我在来的时候答应大家讲个故事,还讲不讲?好,讲!(点击鼠标,出现多媒体画面:崔琦的故事)

去年,杨澜到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说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很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到外面读书。就这样,崔琦一步步地到了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而在湖南老家,崔琦的父母亲却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了。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妈妈不把你送出去,结果会怎么样?”

请你猜一猜,崔琦当时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生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来,教师示意一女生站起来回答。)

一女生:如果我不出来,我的爸爸妈妈就不会饿死。

教师:什么?你怎么会这样回答?!――我真想为这位同学鼓掌(学生纷纷鼓掌),因为,她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干一番事业,而是父母亲会怎样!你的回答和崔琦的回答一模一样(学生齐声惊叹)!当时崔琦的回答是:“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说这话的时候,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临时聘请的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可是她跟崔琦是用中文交谈的,而美国摄影师又不懂中文。然而让杨澜吃惊的是,她看片子的时候却发现了这个特写镜头,杨澜问摄影师:“你听不懂中文,为什么会拍下这个感人的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个词是相同的。”

但是,这个故事留给了我一个疑问:如果当时崔琦的母亲预见到几年之后国家和家庭将要遭受灾难,他们一家有可能因此骨肉分离,永不能再见一面的话,她会送崔琦出去闯荡天下吗?一边是生活虽然清贫,但盍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一边是母子永不能再相见,儿子闯荡天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她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请记住,我们不能以中午吃得饱饱的肚子来作出判断,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个选择的背后,还有饥饿和死亡啊。

大家一致地认为应该送崔琦出去!看来大家早上吃得很饱,没有饿着肚子。不过我还是找了一篇能代表一个普通农村母亲的文章,来印证一下“母亲”究竟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点击显示“故乡的小路”“作者:贾宝泉”。有学生读贾宝泉,有学生插嘴:贾宝玉。)

教师:贾宝泉不是贾宝玉的弟弟(众生笑),他是有名的乡土散文作家,散文评论家,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

教师:课文很长,我们没有时间能够好好地把全文朗读一下,好在刚才已经静静地读了一遍,我们就用大家自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和怀疑为钥匙,来解读这篇文章。请积极提问,并勇敢地尝试解答。并请大家拿出笔,我们一起来为那些一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编上序号。好,现在请大家提出问题。

(学生暂时冷场。)

教师:从标点,到语句,到全文结构,到作者的感情思想,都可以啊。

一学生:课文第四段为什么要把故乡小路的方位也写出来,写得这样清晰?

教师:哟,这问题好!这一下子……(故意停顿作疑难状,学生情绪重新活跃起来)谁能解答?不能?那我试着解答一下吧。

我们刚刚说作者现在何处啊?北京!我刚刚说他是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他肯定好久不回家了,现在他想回家,就得先寻找故乡的方向与座标呀,作者远在北京,一想起故乡,就要穿越广袤的空间,好像在心灵的地图寻找故乡的座标、故乡的方向一样。现在作者就把这种寻找(有学生接“写成文字”),对,写成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乡的“空间上的回归”(点击显示“空间上的回归”),与下文(教师停顿,有学生说事情,有学生说时间等等不一),与这空间相对应的是“时间”,与下文“时间上的回溯”相对应(点击显示“时间上的回溯”)。接下来作者就写了自己从时间上对童年和少年时期进行回忆。

这位同学对这样的回答满意吗?好,如果满意了,我们就继续提问和解答。

一学生: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什么反复写“唉,母亲,小路。//小路,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学生(小声):这是反复的手法。

教师:对,这也是反复。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写法,可为什么要这样写?难?我们来把它编上(1)。

一女生(刚才提问的女生):为什么第二段有“唉”第三段没有“唉”?(众哄然笑)

教师:嗯,这是同一个问题。

一生:什么是“三年困难时期”?

教师:这是我们国家在59-61年遭受天灾人祸的一段时间,中国饿死了上千万人,刚才故事里崔琦的父母亲就是在这段时期中饿死的。

一生: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做一个梦?

教师(环视):好,没同学解答我们就编上(2)。

一女生:这样的结尾是作者给课文一个美好的结尾,然后,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母亲身边。

教师:说得很好嘛。还有问题吗?(又冷场片刻)如果真没有问题,我来试提一个如何?大家看到这句没有:“然而,故乡的小路,我却被它牵萦得好苦!”这句话有点难懂,谁来帮我解答一下?在第5段,最后一句。

一男生:作者远在北京,怀念故乡,“小路”代表了故乡,是全文的线索。

教师:“小路”是全文的线索?!(视大家赞同,接着说)大家知道线索与文章的中心和事件有关,那么这个线索串起了什么?表露的中心又是什么?

学生(纷纷状):母爱。

教师:是呀,是母爱。也应是表面在写(学生:小路),其实写的是(学生:母爱)。

教师:那么它串起的又是什么?

学生:时间。

学生:事件。

学生:我与母亲发生的事。

教师:它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

学生(众言):小时候,上学(教师插言:会不会太大了),上小学,中学,大学,结婚……

教师:用一个成语叫?

学生:成家立业。

(教师在同时按学生提供的顺序点击显示板书:幼时,小学,中学,大学,成家)

教师:有没有漏掉什么?

学生:长大。

教师:长大了吗?

学生:渐渐长大。

教师:两个字。

学生:渐长。

教师:非常准确(点出中间部分显示“渐长”二字)。

教师:小路是线索,串起的是我和母亲一件一件感人的故事。由于大家对文章还不太熟悉,我们不妨趁此机会梳理一下,究竟有哪些事情?譬如,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我迷路了。

教师:迷路,很准确(点击出现板书),母亲呢?

学生:寻找(教师点击显示)。

教师:接下来呢?

学生:找到了。

教师(笑):当然找到了(众笑)。上小学的时候呢?

学生:对小路恐惧,母亲安慰我。

教师:课本中的一个词是“害怕”。母亲呢,安慰我,鼓励我。但是,最能体现母爱的是母亲“安慰我”吗?我们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或者用心灵来感受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应该是“快到村头了,前面晃动着自己来到世间最先记住了的那个身影”,这说明母亲每天来村口接我。

教师:对呀,你读得很仔细呀,这部分中最能体现出“母爱”的,是母亲站在村口的身影啊。

教师:接下来是“渐长”部分,谁来概括?(停顿一会儿,学生流露困难神色),看来这是个难点,那么我们先放一放。

教师:“中学”从部分从哪里开始?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从第13段开始,母亲“送食”,儿子送母亲回家。(教师点击显示“送粮”“回送”。)

教师:上大学哪一天呢?从哪里开始?母亲做了什么?

学生:第26段开始,母亲补衣,在村口送行。

教师:儿子呢?

学生:告别。

教师:能说个成语吗?

学生:依依惜别。(教师点击显示“惜别”“缝衣”。)

教师:“成家”之后,“我”工作很忙,母亲又来为我……

学生:帮忙。

教师:课本中有词吗?

学生:“分忧”。

教师:儿子很孝顺,(学生接:挽留),儿子想挽留母亲住在城里(点击显示“分忧”“挽留”)。

教师:小路是线索,它串起了一件件一桩桩母子间的深情往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件最令你感动呢?

(学生众说纷纭,主要集中于“上中学”和“上大学”这两块。)

教师:我们还是投票决定吧。认为“上中学”最感人的举手(近一半人举手)。认为“上大学”这部分最感人的举手(近一半人举手)。还有其他的吗(没有人举手)?

这就难办了,这样吧,我们在分析中来比较一下,看这两部分哪一部分写得更好一些。先请认为“上中学”部分最感人的同学来读这部分课文,请注意处理好语气语调。

(部分学生读“上中学时”至“那牛心辙自然是不屑一顾了”,读得有些急促。)

教师:感人吗?

大部分学生(主要是没读的部分):不感人。

教师:哦,他们急着回家,把“感情”给丢了。你们在阅读和听读中有问题吗?没有?我倒觉得这个母亲有点冒失――冒冒失失,有了两个菜团子,就巴巴地送去,也不把换洗的衣服带去,也不找个更好的时间,却在儿子睡下的时候送去。

(学生纷纷表示否定,但无人直接站起来分辩,在教师鼓励下,一学生站起。)

学生:这说明母亲心里只想着儿子,想着儿子有没有饿着。刚才讲到这是三年困难时期,有许多人都饿死了,说明这一点食物是很宝贵的。

教师:嗯,有理。那么儿子如何报答母亲呢?

学生:回送母亲。

教师:就这个?

一学生:顺从地吃下。

一学生(补充):快点跑回来,让母亲不要再送我。

一学生(补充):流泪。

教师:再嚼一嚼。这儿写到了儿子在母亲面前“撒谎”,在哪里?

学生:儿子骗母亲说回家拿换洗衣服,其实是为了送母亲回去。

学生(补充):儿子明明肚子很饿,却说“不饿”。

教师:母慈儿孝,确实,这段文字写得很感人,从事情上来说,这件事可能是最感人的。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有一两个学生仍然表示异议。)

教师:但是,我们不妨也来品尝品尝“上大学前”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这一段在语言上很有它独到的地方。你们认为在刚才赞同这一部分是最感人的同学中,哪位同学最能把这种母子间依依惜别的感情给读出来?

(学生推荐一男生,大家鼓掌欢迎。该男生读课文,速度较快。)

教师:依依不舍了吗?

学生(笑):没有!

教师(对刚才的哪位同学):请你推荐一位最能用声音表来体现这种依依不舍感情的同学,再来把这段话读读。在这位同学读文章的时候,请其他同学把他所读的内容写成一首诗。

(学生推荐,但被推荐者推却。)

教师:好吧,那我们就一起来读。我教给大家一个把“依依不舍”读出来的秘密,那就是,读得缓慢一些。刚才那位同学急着要上大学(笑),走得太快了,也不回头看看母亲了。慢慢走,后边还有娘呢!(众笑)

(学生朗读,从“不久,我考上了大学”至“不禁掬起了一捧土……”,朗读时感情很到位。)

教师:依依不舍了吗?

学生:嗯。

教师:诗写好了吗?

学生:……

教师:原来刚才大家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中,忘了写诗。刚才有位同学说有首诗可以借来用,哪首诗?

一学生:《游子吟》。

教师:我们来背一下这首诗。

(师生一齐背诗。注:浙江版教材此诗安排在初三学习。)

教师:这时候“我”还怕小路吗?什么时候不怕的?

学生:渐渐长大。

教师:对,“渐渐长大”这时候开始不怕了。我为什么不怕了?

学生:因为母亲陪伴着我。

学生(补充):“我”长大了。

教师:“我”在母亲的“陪伴”下“渐渐长大”,开始不再害怕小路,开始以诗意的目光看这条小路,开始憧憬、向往小路外面的世界。因此,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脱离母亲,逐渐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点击显示“向往/憧憬”“陪伴”。)

教师:写到这里,我倒很想知道,这位妈妈,这位母亲如果就是崔琦的母亲,她会是让崔琦出去闯荡还是回家共同度过困难的岁月?

学生:闯荡。

教师:咳,我们要“以文解文”,要用文章的语句来解读这个问题才是啊。就是说,你得从文章中的语句看出她的态度。――认为她会支持儿子出动闯荡的举举手?(大多数)认为她会让儿子回家的举举手(极少数)?好,现在两派意见都有了。我们请“回家派”先来说说。

一生:“上了大学还记得娘吗”?“要经常回来看看娘”。还有“我暗暗下决心,要她留下长住,给她多吃些好的,让她顺心地安度晚年。谁料,在孩子刚能扶着床沿走路的时候,娘却要回家了。//‘我想到地里干活呢。你要是放心,我把小孙子带走。’娘和我商量。”

(有学生小声说“不是”或“最后一句不是”。)

师:你不回来我把小孙子抱走,看你还回不回来!(众笑)哦,最后一个不是,这是她自己想回去。还有吗?继续找。这边我们请“闯荡派”也来说说。

(学生急,但找不出。)

教师:“要经常回来看看娘”!大家现在都是“回家派”了吧?

(学生齐声表示不同意,但声音低,感到缺乏理由。)

一学生:每个母亲都希望子女有所成就,她不会让儿子回来的,她一定希望儿子外面大有作为。

教师:你“以心印心”是对的,但是得先看看课文中有没有依据,理解先得服从于课文的语句,课文中有语句吗?

一学生:课文中后面写首:“‘上了大学就是干了大事,哪能想回来就回来!’长辈们纠正着。//‘嗯,倒也是。’”说明她也知道不该让儿子回来。(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教师:哦,课文还真这样写。这样吧,这处证据我们一比一抵消,再找证据。现在双方一比一。

一学生:我是“回家派”。文章开头写道:妹妹来信说,母亲的病轻些了,刚能走动,她就让妹妹把她扶到村西头上的小路上。她久久地站着,不言不语地向北方张望。妹妹问她干什么,开始她沉默着,问得多了,才低声说:“要是你大哥回来,一定从这条路上走……”这说明母亲非常想要我回来。

教师:母亲在村头倚望着儿子的回来。是不是?赞同“回家”吧?

(部分学生轻声表示同意,部分学生仍轻声表示不能同意。)

教师:我们再来把这一段认真读读,看看“是不是每一个词”都在说明母亲在盼望着我的回来?(引号中的话重音。)

(学生读第一段。)

教师:是不是每个词都在说母亲盼望儿子回来?

学生:不是。

教师:谁还敢说不是?就是要“我”“回家”嘛!

一女生:妹妹问她干什么,开始她沉默着,问得多了,才低声说:“要是你大哥回来,一定从这条路上走……”――她开始时“沉默”,说明她并不想说出来。

教师:有点道理,还有吗?

另一女生:她是“问得多了”,“才低声说”的。

教师:说明她不想把这个念头告诉――

学生:女儿。

教师:也就是不想把这个念头告诉儿子,因为女儿会写信给她儿子的。还有吗?

学生:不言不语!

教师:越来越有理了!你看,我们通过咬文嚼字,嚼出了原来“母亲”有两种感情。从情感上来说,她希望儿子归来,但从理智上来说,她希望儿子不要因为她在思念就冒冒然地回家来。从表现了看,母亲还是――

学生:不让“我”回来。

教师:那么儿子归来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读一下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教师:回来了吗?

(学生有说“回来了”,有说“没回来”的。)

教师:不回来了吗!梦里回来了!我终于回去了,我梦里回到了故乡,去看望生我养我、想我等我的母亲了。大家知道梦里到一个地方有个特点,就是永远到不了终点。所以,我一直在“狂奔着”。而作者这篇文章,其实也就是一次用文字来回到故乡的努力。(点击显示下行箭头――文字上的回乡)

这是在梦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终于没有回去,因为我依照母亲的心愿在成就着自己的事业,我必须到更辽阔的天空展翅翱翔,并以此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之晖”。所以文字上回乡的同时,也是作者精神上的一次飞翔过程。(点击显示上行箭头――精神上的飞翔。)

教师:我们总结一下这篇散文带给我们的思想情感。这就是那一条以母亲为起点的小路——是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从母亲那儿开始。这条小路凝聚着一位母亲真率的情感之爱和无私的理智之爱,浓缩了一个弱小胆怯的小孩,在母爱的滋润下渐渐地成长为事业有成的壮年人的历程。它让离家的儿女魂牵梦萦;它把孝顺的儿女牵萦得好苦;它让想念母亲思念故土的儿女,在梦中用他们所有的感情,启程回到他们永久的家乡。在梦的归途中,还发出“唉,母亲,小路//小路,母亲”这爱的呻吟。

限于时间,这篇散文我们只能品味到这里,谢谢大家。

(掌声,背景音乐童声齐读《游子吟了》响起。)

[教师补充说明:借班上课,由于事先没有通知学生,发下文本后又未利用时间通读,所以学生对文本显得相当陌生,这使得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自由提问→自由解答”显得比较勉强。教学中,教师审时度势,一是加入了上课前的默读以弥补课前未能读文的环节,二是在确实没有学生提问的情况下加了一个小问题以使课堂的效率得以保证,三是根据当时气氛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有些问题放到了最后再进行解答――比如说第二三节回环往复写和结尾写梦的问题,一直拖到课堂结束时才进行较完美的解答。这堂课教师原想上成一贯提倡的“问题→问题”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改良了方案,增加教师的“导”的成份。关于多媒体板书,教师采用的是一个可以随意点击出现相应文字的软件,而且文字可以替换,这样避免了教学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板书走的情况。]

附:多媒体板书设计:

“我”(梦中回乡)

(成家) 分忧·挽留(大学) 送别·惜别 (中学) 送粮·回送

(渐长) 陪伴·向往

(小学) 害怕·等候

(幼时)迷路·寻找

母亲(村头倚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淡妆浓抹总相宜
6年中考满分作文:揭示成功
6年中考满分作文:文具盒里的秘密
6年中考满分作文:粉笔颂
6年中考满分作文:历史铜镜中的亮点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当羽毛丰满时
红漆讲台
悠悠粉笔情
记住自己十五岁的时候
开端
6年中考满分作文:开端
被遗弃的书包
粉笔唰唰
生日
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
利用RCM2200实现以太网与异步串口的通信(1)
对高法关于网络域名纠纷最新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1)
RFID生猪管理解决方案(1)
利用Web挖掘技术加强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1)
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1)
JAVA实现电子商务系统(1)
电子商务中的逆向物流管理(1)
计算机液位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研制与开发(1)
ASP技术访问Web数据库的应用
浅谈基于异常检测的邮件病毒防治策略(1)
Web挖掘个性化模型研究(1)
计算机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
论电子杂志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单向可Ping通的原因与原理
《乌鸦爱妈妈》
《两只鸟蛋》重难点分析
《两只鸟蛋》重点字词梳理
《两只鸟蛋》老师语录
《两只鸟蛋》整体阅读感知
《长着翅膀的女孩》
《两只鸟蛋》重点问题探究
《两只鸟蛋》学习难点
《月亮的心愿》趣闻故事
《两只鸟蛋》写作指导
《两只鸟蛋》教学重点
《两只鸟蛋》相关资料 世上有多少只鸟?
《两只鸟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两只鸟蛋》考点练兵
《两只鸟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