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笔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笔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被那奇丽秀美的山水风光所陶醉,仿佛和作者一起消融在那邈远无限的景色之中,正如文中所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以说,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间是他一生中最郁闷痛苦的时期,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游遍永州的青山秀水,使自己沉醉于那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中,借以排遣郁积心中的愁苦与寂寞。他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人眼前的山光水色之中,虽然句句写景,但却字字有情,我们很难分清作者是在写山水,还是在写自己,是在向本是无情物的山水诉说心中的忧伤,还是寻找那难觅的知己。

柳宗元自幼聪慧好学,文才出众,21岁中进士第,31岁为监察御史里行,正可谓科名,仕途得意,他希望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但仕途坎坷,革新集团的失败,使他从此被贬他乡,远离亲人。在永州他只能与山水为伴,借以排解心中的愁闷。《永州八记》无不寄托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当作者在“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时,被眼前之景所震惊,“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回望如一”这西山的奇特景致使其醉而忘返,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寄托,这“不与蝼为类”的西山不正和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相一致吗?虽然作者遍游数州,但却从没有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未能从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而西山之游却让其慨然自慰,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与天地之气相通,“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探究学习: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探究学习: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探究学习: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探究学习: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探究学习: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三、选题设计

1.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研究方法:

(1)找出两文中有关描写山水景物的语句,比较分析描写异同之处。

(2)点拨: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参读书目:

《中国文学》(古代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九》,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

2.柳宗元山水诗文都流露出作者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研究方法:

(1)教师帮助学生找有关诗文。

(2)学生诵读体会,教师点拨:

柳宗元山水诗文开头常常流露自己是满怀郁闷来游览的,如: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登蒲州石矶望江口潭岛深回斜对看零山》)

“拘身楚南极,山水穷险限。”(《构法华西亭》)

“窜身病忧郁,登楼独蹇衣。”(《夏夜苦热登西楼》)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参读书目:

《柳宗元全集》,中国书店,1994年8月版。

3.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体会景中含情的特点。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及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抓住湘江日出的瞬间,描绘了一幅随时变幻的动态山水画。橹声日色,山容水态,江流云逐,构成作者所向往的自由美妙的境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寒江独钓图,清冷寂寞之中显露出孤傲绝俗的格调,可以看作诗人孤清高洁的人格与守志不渝的精神的写照。

这两首诗虽有澄鲜与冷隽的不同色调,但从中都可窥见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摘自《古代散文百科大词典》,学院出版社)

●卡片②

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

(摘自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文学编》)

●卡片③

“记”这种文体,汉魏以前作者很少,至于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戛戛独造,进行大量创作,使之具有鲜明的特征,从而取得独立的文学样式的地位。

(摘自高海夫主编《中国文学史话》,未来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树,我想对你说
小羊参加演唱会
母亲节
春风(改写)
打架事件
大羊和小羊
我们班的小雷锋
我们能为春天做点什么
羊爸爸和羊宝宝
羊妈妈生病了
大羊和小羊
羊妈妈和小羊去姑姑家
小羊跟着爷爷去串门
串门
快乐学英语
试论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发展(1)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1)
依法公正审计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1)
试论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1)
数据挖掘在管理会计中运用的重要意义(1)
谈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1)
浅谈会计人员统管统聘(1)
论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四大因素(1)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审计(1)
关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1)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账务处理(1)
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1)
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1)
非审计服务的资本市场效应(1)
《比尾巴》备课资料
《比尾巴》片断赏析之一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七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四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三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一
《影子》第二课时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四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五
《比尾巴》第一课时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五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二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六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