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现代文阅读指导_语文论文

现代文阅读指导_语文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现代文阅读指导_语文论文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其中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4和1995年已上升至28分。因此,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

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具体方法之前,同学们应首先懂得这一情况,即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一般都符合下列原则:包含丰富的信息,特别是丰富的“隐含信息”;便于编制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适合高中生的阅读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和阅读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日常的阅读实际”。为了体现考查的公平原则,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但如果我们在复习和应试训练中,完全丢开课本旁收杂学,课外的读物汗牛充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那么我们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这个原则,下面针对1995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七点要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给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意,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必须联系上下文,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情色彩,决定了词性的褒贬;语体色彩,决定了词语运用的得体与否。除此之外,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应的对象,搭配的习惯等等,以及看它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普通用语还是特殊用语,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

上述的这些方方面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单就其中的某个因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综合起来,全盘考虑。

例如1992年(三南)高考题第28题:

下面词语分别能表现A萧悦、B苏轼、C倪云林、D金冬心中哪三位竹画家的艺术特色?

①雄健、豪放( ) ②古拙、朴质( ) ③雅致、逼真( )

这道题考查的是确认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只不过是倒过来考,有语议,要你将它与相应的词放在一起罢了。从原文看,萧悦工画竹,有雅趣,先突出了一个“雅”字;白居易为之题诗中又云:“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不似画”,便似真,“疑有声”,那就更逼真了,所以“雅致,逼真”最为精当。苏东坡为豪放派词人,“他画竹气魄极大”,而且“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可见这位大文豪的词画同属一派,当以“雄健、豪放”莫属。倪云林的竹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箫疏,在①②③三组词语中没有对他的竹画艺术特色的概括。金冬心得到的评价是“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淳朴拙厚”与“古拙、朴质”正相对应,故答案选②。

二、解释文中含蓄的语句。

解释含蓄的语句,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内容。正确理解句意,是理解段和篇的基础。把文中那些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作用特殊,意在言外的词句理解清了;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含蓄的语句不易理解,因为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追求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故不能直说,而是把意思隐藏在句子的字里行间。常常是长话短说,正话反说,明知故问,闪烁其词;有时又指桑骂槐,微言大义;有时又夸张、隐喻、变形、跳跃、省略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至。

含蓄的语句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有了一定的语境,句子的含义也就被牢牢地固定下来了。我们只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阅读,寻找语感,句子的隐义是可以“自现”的,此其一。

其二,前后关照,仔细推敲。特别要注意关联词所连接的内容,若文中出现了“首先”,就要注意“其次”;看到了“一方面”,就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另外,那些传达时间、地点、场合等重要信息的关键词句也不能忽略。

其三,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这一点指的就是不能单单局限于阅读材料本身,而应拓开思维:或觉得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有关,可用生活体验来补充认识;或发现材料与平时所读的某书有关,可以触类旁通;或从语法角度去领悟话语的机锋;或从情感、风格等方面,甚至是语言的空白省略上,去获得多种认识,体味无言之美。

例如1994全国高考题第28题:

请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个字,注意前后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谍”,“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____现象。

解答此题时,必须对“暴发户造谱谍”,“野孩子认父亲”这两个比喻句的内涵作认真分析。这两句话幽默诙谐,寓意深刻,而且“谱谍”是什么?考生没有接触过,不一定理解。但既然是比喻句,就会有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从上文看,谈的是新风气代兴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自己是新的;另一方面又强调自己大有来头。但这里比喻的显然不是前者,因为野孩子都有父亲可认,当然暴发户也不是新冒出来的,都大有来历。那么与之有共同点的本体就是“新风气”,它也要找渊源,找来历。所以下文才会说“它会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教养、师承”。因此,这一题的答案就是“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类似于这种题型的例子,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许多,尤其是在鲁迅的文章里,有诸多范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关于“煤”和“人类血战前行历史”的比喻;《〈呐喊〉自序》里“铁屋子”的比方等。如果我们对课文中这类典型的含蓄句子做了细致的分析,有了良好的体验,考试是难不倒我们的。

三、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科考试说明》就明确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要能把握“文中表现的观点”,“能正确把握文意”,“说明能把握特征”,这些都是高考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具体要求。

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第一要通览全文,抓住“文眼”进行概括。

所谓“文眼”,就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文章构思布局的关键。在文中,它具体表现为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等于掌握了理解文章的钥匙。例如,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中的“难老”二字,反复出现多次,充分利用“难老”这个特点来表现“江山不老人不老,民族精神不老”的主题思想。“难老”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也正是它的“神”。巴金散文《灯》的“文眼”,是结尾处道出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抓住了这一点,那么其他关于“灯”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一般说来,抓住“文眼”进行概括,多适用于散文。而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往往是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这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方法之二。

文章的关键词、句、段犹如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具体内容。通常,那些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和段,亦有很强的概括力,或者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概括信息和依据,让我们答题时能准确有效,事半功倍。

例如1994年上海高中会考试题:

要求从下列文字中找出能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字。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节选自《南州六月荔枝丹》)

此题首先要弄清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去找出那个能概括说明对象特点的字。这段话的说明对象并不是荔枝,而是古代讲荔枝的书。具体而言,就是“蔡谱”。它的特点当然不是“广为栽培”,“更足珍惜”(而且这也不是“字”),而是一个“早”字。

第三,还可以根据标题含义,或根据段意,层意进行概括。

在议论文中,有时标题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有的时候,试题会用相反的形式进行考查:没有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它安上合适的标题,看考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是否能以一题目高度概括全篇。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阅读短文《人,又少了一人》第2题:

那个中年女人并没有死去,为什么作者却以《人,又少了一个》为标题?你能换一个比这个更为醒目,更为启人深思的标题吗?

中年女人并没死,为什么以《人,又少了一个》为题?这就揭示了“人”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有自尊,有人格的人。“又少了一个”的“又”字,则使题目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和普遍性,点明这样一个故事的发生决非偶然。通过对一个醒目标题的仔细推敲,就把全文的中心内容概括出来了。

四、阐发文章的抽象内容。

要把文章的抽象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必须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阐释能力”。也就是说,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理解和分析,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

怎样才能对文中抽象的内容正确地阐发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内容要求和选项的内容重点(包括有关的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

例如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1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体育老师
第一次升旗
斗地主狂
竞选
老师,您真像我爸爸……
竹筒饭
跳蚤市场真热闹
老爸的“爱好”
我和书的故事
我玩“坦克大战”
小足球赛
假如我会了七十二变
火树银花不夜天
同桌
不为彼岸只为海
论传媒时代文学的影视化生存
束焕访谈:笑点“细分”以后
论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浅谈共产党员应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带头人
电影产业的钻石模型解析
加强电影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谈电影片尾曲与电影记忆
电影审查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关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特点、问题及建议
关于政治传播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意义
试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政府公共服务改革
大器晚成的金明民
论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
论中国共产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英美文学对电影文学性的影响
《画家和牧童》 趣闻故事
《画家和牧童》 训练素材
《我为你骄傲》 知识点精析
《我为你骄傲》 教师语录
《画家和牧童》 重难点分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趣闻故事
《画家和牧童》 写作指导
《画家和牧童》 范文习作
《我为你骄傲》随堂练习 巩固篇
《我为你骄傲》 重难点分析
《画家和牧童》 教师语录
《画家和牧童》 教案讲义1
《画家和牧童》 相关材料
《画家和牧童》 教案讲义2
《画家和牧童》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