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_语文论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_语文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2-21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_语文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 《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却难比汪伦,与我情意真。

二次创作的设置不仅吸引了学生,最重要的是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使之乐学的目的,也为学生以后接触古典文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草船借箭》缩写
《草船借箭》缩写
我的老师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金色的鱼钩》缩写
热爱生活的外婆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草船借箭》缩写
神秘的他
《金色的鱼钩》缩写
《景阳冈》(缩写)
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金色的鱼钩》缩写
刘爷爷·旱烟袋·筛子眼
CAD操作技巧
高层办公楼设计注意事项
瓷砖装修攻略
屋面(刚性防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
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设计管理的必要性
灌注桩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会审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案
各大学专业院校特色专业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在施工组织中的作用
装饰项目中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实践
流水施工的组织及表达方式
浅析雕塑与环境及文化的关系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考点练兵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案讲义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趣闻故事
《画家和牧童》 考点练兵1
《画家和牧童》 重点问题探究
《最大的“书”》 教案讲义2
《画家和牧童》 考点练兵2
《画家和牧童》随堂练习 巩固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重难点分析
《画家和牧童》 知识点精析
《画家和牧童》随堂练习 提高篇
《画家和牧童》 趣闻故事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范文习作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考点练兵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