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论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_语文论文

论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_语文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论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_语文论文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悄然兴起,军事领域中的文化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文化分析?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分析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当前条件下坚持文化分析应加强哪些方面?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军事研究的脉络及特征,推进军事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菊花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八大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毛泽东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毛泽东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江泽民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从文化分析的范围来看,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分析的空间,使之贯通在军事研究的各个方面。从这些年的研究状况来看,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几乎全部集中在对一些战略层面的问题的思考上,比如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军事战略与文化的关系等等,而对战役、战术层面的问题则关注较少。文化是社会三大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它与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一样,也是军事活动的一个基本平台。军事活动,大至战争行为,小至单兵对抗,上至元帅将军,下至士官列兵,都离不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与军事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文化分析方法不仅能够用来分析和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而且也应当用来观察和分析局部性的战役、战术问题。当今,军事活动中的文化因素日显突出,文化的作用日渐增强,这一特征也鲜明地反映在战役、战术活动中。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及指挥手段对战役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而先进飞机的驾驶、导弹的发射等战术、技术动作也包含着更高的文化含量。在这种情况下,在从专业视角、技术视角考察和分析战役、战术问题,加强文化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从文化分析的方式来看,要注重微观分析,揭示文化与军事领域各要素及其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在以往的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大都立足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考察时代的文化状况及其发展与该时期军事活动的存在及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方式犹如顶峰观林,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文化与军事之间历史的、整体性的联系,但却缺乏对细节的分析。文化是社会的观念体系,它的实质是知识、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统一。社会文化通过被学习和消化,调整、改变着人们的由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构成的“文化认识图式”,“文化认识图式”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社会文化作用于军事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一系列中介环节,“文化认识图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环节和要素,其具体作用如何,都是需要研究的。我们只有把两种分析方式统一起来,在进行宏观分析的同时加强微观分析,才能不断深化宏观分析的认识成果,为制定科学的文化建设措施奠定基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月亮在看你
走过四季
我心中的美景
走过四季
飞往月球
走过四季
绿,生命的颜色
我心中的美景
走过四季
心中的美景
走过四季
心中的美景
秋天来了
我心中的美景
心中的美景
“人化自然”视野下的生态困境及超越途径
浅读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浅谈汽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如何引导西藏学生拓展写作空间
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治理模式的重构
浅谈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改进策略
化解“环境悬崖”的思想机理
言传身教育人心以德树人利千秋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互动教学的运用分析
显生宙时期生物大灭绝及其对当代气候失律的伦理启示
让规则与自由同行
漫谈初中蒙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社会制度的人性化转型与环境崩解
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积累篇
《永生的眼睛》训练素材
《触摸春天》考点练兵 积累篇
《永生的眼睛》范文习作
《永生的眼睛》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永生的眼睛》重难点分析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父亲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三
《永生的眼睛》重点字词梳理
《永生的眼睛》写作指导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阅读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四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别用眼睛伤害他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