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1)、考查要求重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上。(2)、这里的“了解”,即根据上下文来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3)“常见”指2003年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非常明确。(4)、“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需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确定某个文言虚词的“句中用法”。

1、熟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考点各个击破》P279-282

2、熟读初、高中文言文课文,了解虚词的一般用法。

3、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可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一词多类异用: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

(2)兼词;(3)时间副词;(4)句首虚词:;(5)句末虚词;

(6)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4、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

(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5、解题方法归纳:

(1)借助上下文,对选项有意识;(2)明确句中位置,从引起回忆;

(3)分清虚词词性,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4)辨明,根据情理合理推断。

一、分清虚实

指出句中“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类归纳。

⑴()

①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③持其踵为之泣。()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⑵():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③诸将请所之。④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⑷()

①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⑸()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⑺()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

①马之千里者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⑽()

然后驱而之善。

1、()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

2、()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⑥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⑩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②何以为计?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④霓为衣兮风为马。

⑤然后以六合为家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非为织作迟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

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

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恐为操所先。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

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2、()

①慎勿为妇死。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君为我呼入。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14、()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

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5、()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二、辨明用法

⑴()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⑶()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⑹()

军惊而坏都舍。

⑺()

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而后()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④假诸人而后见也。

⑤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而况()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有时可译为()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三、体察语气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其皆出于此乎?()4.其孰能讥之乎?()

5.汝其勿悲!()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巩固练习]

1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5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6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7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8妻跪问其故。()

9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10成以其小,劣之。()

11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4其为死君乎?()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8今存其本不忍废。()

1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1则齐国其庶几乎?()22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相当于()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不复出焉。()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⑤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⑵(),例:

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悲予志焉。⑧则牛羊何择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例: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指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指他们)④非曰能之,愿学焉。(焉:指作小相的事)⑤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指五人。)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通晓古今

指出下列句子加线词古今变化的情况。

A、用法消失了。B、沿用基本没变。C、用法有了变化。D、被别的词所替代。

1、夫战,勇气也。()2、鱼,我所欲也。()

3、于其身也,则耻师也。()4、学然后知不足。()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五、注意特殊

1、兼词。

投诸渤海之尾。()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亦盍反其本矣?()

2、叹词、助词等的连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齐军既已过西关。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3、虚词的单音和复音词。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4)虽然,犹有未树也。()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6)失向来之烟霞。()

(7)因为长句,歌以赠之。()(8)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观于天地山水鸟兽虫鱼,往往有得。()(10)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2001年高考)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文言文选自《史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2年全国卷)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3年全国卷)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斐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斐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二十年后回故乡
行政法论文8000字:数据挖掘
申请民事再审期间的司法探索
分析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研究
行政法论文10000字:国家福利
产品自身损失赔偿问题研究
关于现代科技与证据制度
房产在家庭财产中认定与分割
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简析
小议网络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理念
司法会计鉴定中问题论述
国际法历史发展因素论文
创建地区双语法律人才培养体系
9000字行政法论文:边疆民族
研究林权质押贷款制度缺失与对策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法律属性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 考点练兵2
《难忘的泼水节》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难忘的泼水节》 考点练兵1
《难忘的泼水节》 相关介绍
《日月潭》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难忘的泼水节》 重点问题探究
《日月潭》 重点问题探究
《日月潭》 知识点精析
《日月潭》 整体阅读感知
《葡萄沟》同步作文 家乡的葡萄
《难忘的泼水节》 重难点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 范文习作
《难忘的泼水节》 教师语录
《难忘的泼水节》 整体阅读感知
《难忘的泼水节》 知识点精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