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吾家有女初长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
生:(有的说13岁,有的说14岁,有的说15岁。)
师:同学们有没有对家长不满的时候?
生:(异口同声地)有――
师:谁能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
生1:有一次学校要组织打预防针,老师让我们每个同学交3元钱,我回家向爸爸要,爸爸不给,还说现在是一费制,还要什么钱?
生2:放假了,我喜欢带一些同学到家里玩,妈妈总说我不该。有时候还说很难听的话,弄得我很尴尬。
生3:我妈妈老说我笨,总在我面前说别人怎样怎样好,我如何如何不如人家。我很苦恼。
师:同学们是长大了,有自己的苦恼了。那么,你们希望父母怎样做呢?
生4:我希望父母能理解我们。
师:说得好!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这方面的文章。看看作者通过写女儿的成长过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大家要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发挥集体的优势,讨论解决。然后向大家报告学习成果。
生5:(自读课文。)
师:观察学生自读情况,巡回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0分钟后,学生开始报告学习成果)
生6:我通过自学知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告诉人们: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
师:说得太好了!你一下子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了。
生7:我积累了一些词语,讲给大家听听:亦师亦友,是说女儿喜欢上了钢琴,找了个钢琴老师做朋友。
(有的学生笑,有的学生举手要求纠正。)
生8:不对。亦师亦友是说那个钢琴老师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生9: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心心相印,情意相通。本文是说母女俩在对男人的审美上没有代沟。比如,我跟我的好朋友有时会不约而同的唱出同一首歌,或提到同一件事情。妈妈说我们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好!你解释得真透彻。理解词语就应该达到这个程度。
(学生纷纷举手解释词语)
师:老师高兴得很,同学们解释词语的能力比一年级的时候强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报告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成果。
生10:xx同学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还不够详细。比如作者是怎样介绍女儿的成长经历的,就没有说清楚。作者先写了女儿不值得写,因为典型性不够;接着写女儿一度令自己失望;后来,看到女儿写得信生动传神,还弹得一手好钢琴,读书面之广还超过了自己,认为女儿长大了。这就是女儿的成长经历。
生11:还不全面。作者认为典型性不够,是因为女儿“既非才华出众,也不属天生丽质,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还有......(这个学生还准备说,被另一学生打断了。)
生12:对。还有。作者对女儿失望的原因是,女儿不是“我”理想中的淑女。她不爱看童话,不懂得包涵,还有自己的《女儿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13:有。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儿在我去港的三四年间一下子就长大了呢?
师:问得好!有谁能说一说?
(学生纷纷举手)
生14:我认为女儿现在能弹得一手好钢琴,是因为“她已深深爱上了钢琴”“现在是我自己喜欢”。由此我想到,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才做得好。我希望父母不要太多的逼着我们做这做那,应该尊重我的爱好和给我一定的选择权。
生15:xx同学说得太好了,但我有疑问:假如有的同学的兴趣就是逃学,偷盗,打架怎么办?
生16:你说的只是个别现象,不会是普遍现象。这样的兴趣不是健康的,父母当然要严加管教。
生17:作者文章最后也说了“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我理解到作者的意思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健康向上兴趣,对于不健康的兴趣当然应该约束。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再就文章的写法谈谈自己理解吧。
生18:作者虽说不想写女儿,其实她想写得很。文中的女儿写得那样生动传神,难道是“不想写”能写出来的吗?我认为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让我们读到文章最后产生一种翻然醒悟的感觉。
生19: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作者写女儿写得零零碎碎的,但我读了之后总觉得女形象很生动,老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的。请问作者用了什么魔法吗?
(生哄笑。)
师:问得好。作者没有用魔法,她写人的方法倒是用得很好。哪位同学能讲一讲吗?
生20:我觉得课文对女儿的语言描写得非常好。比如妈妈说:“你怎么一点儿不像我!”女儿回答:“那当然啦,你是你,我是我。”多干脆呀,一点也不含糊。
生21:还有对妈妈的女儿经的评价多直率,多天真,一点也不顾及妈妈的感受。
生22:我觉得不光语言,动作写得更传神:“把嘴一努”、“手一挥”等等,把一个天真无邪、直率坦诚、个性鲜明、乐观向上的女孩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学们自觉地鼓掌。)
师:好!我们刚才的讨论棒极了。课堂45分钟实在太短了,大家可能还有问题没得到解决,请留到课外继续探讨。老师这里有三幅图,请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这三幅图理解。(出示图)
图1
图2
图3
生23:我认为第一幅图表示母亲和女儿的心完全一样,第二幅图表示母亲和女儿完全背离,第三幅图表示母亲和女儿的心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不通的地方。我喜欢第一幅图,父母和子女就应该一条心。
生24:我不赞成。父母和子女毕竟是两代人,不可能完全想到一起去。我喜欢第三幅图:父母和子女应该互相理解,但是更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生25:我觉得第一图更像课文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好了!谁能在第三幅图上添上适当的字,使之成为我们今天所学内容的浓缩?
生26:在两心相交处写上“理解沟通”,在两颗心的正下方写上“健康向上就是美”。
生27:我在两颗心上方写“妈妈多给我一点自由”,下方写“我会更优秀”
生28:我在两颗心下方写上“理解万岁”,再加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师:太好了,这节课同学们的积极性真高。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好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好语文课。下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雨赞
- 图书漂流书香飘商城
- 上帝的烦恼
- 君子兰
- 嘟嘟的故事
- 蛋糕大战
- 《穷人》续写
- 都是方言惹的祸
- 亲亲我的古树爹
- 馒头的哭诉
- 回来吧,我的家
- 留给母校的礼物
- 宜船的桅杆——振风塔
- 我心中的苏州
- 梦游文明城
- 基于土拱效应的桩承式路堤承载变形计算研究
- 土石混填体变形力学特性大型三轴试验研究
- 现浇磷石膏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 大尺寸CFRP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抗压试验研究
- 不锈钢工字形截面构件轴心受压整体稳定计算方法
- 带刚性伸臂减震层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对比与分析
- 基于多因素混合模型的运营期群桩轴力预测
- 新型复合砂浆对混凝土抗渗及加固性能的研究
- 单层倒悬链型叉筒网壳静力与稳定性研究
- 钢板砖砌体组合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碎石桩桩身鼓胀变形测试技术研究
- 梁侧锚固钢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横向剪力传递模型
- CFRP在不同应变率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基于向量式有限元的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力学分析方法
- 一般大气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时变特征
-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实录(来自论坛)
- 《我若为王》教学思路
- 学生上《种树郭橐驼传》的具体情况
- 《无题》(相见时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原创]
-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及评析
- 《虎丘记》课堂实录
- 《竹影》教案
- 《促织》课堂实录
- 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
- 在美国教《荔枝蜜》
- 《琵琶行》这样上可以吗
-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