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1
《金色的草地》 教学设计一
这几天忙着写论文,写案例,一直也静不下来写教案,这两天听这各位专家的讲座,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备的课,今天排除了这种想法,明天又排除了那种想法,到最后就不知道该怎么上了,但是昨天是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先备一下了。备完之后觉得课的设计自己也不满意,缺少创意,这样上课自己扶得太多了,总是自己牵着学生的思维,还有情感目标怎么更好地在这堂课中进行落实,朗读指导的形式,课文字词教学如何落实……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傻了。
一、预设目标:
1、理解词语和句子,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2、结合课文理解,学习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金色的草地》,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自由读一读课文。(读之前让学生相互提提初读课文的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或自己进行指导。
3、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或是你想说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了解蒲公英:出示蒲公英的花和种子图,说说你看到过哪种蒲公英,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补充,在认识蒲公英种子时相机学习生字“绒”。)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草地会是金黄色的?
(1)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看满地盛开蒲公英花的图理解草地是金黄色的,结合感受读一读句子。
第二自然段
1、同桌齐读,感受文中的哥弟俩是怎么玩的。
2、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像他们这样玩一玩,一名学生上台帮忙读一读文本。课件播放蒲公英四处飘散的样子。
3、师生评一评,相机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几个词语。
4、再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请两位学生上台演一演,一生帮忙读。
5、一起来玩一玩,体会玩蒲公英带来的乐趣。(课件播放无数蒲公英飘散远去的情景。)
6、一起在读一读本段最后一句,理解“引人注目”一词。
第三自然段
1、指名一生朗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填空题: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草地是----------。
中午,花朵--------,是-------,草地是----------。
傍晚,花朵---------,是-------,草地是---------。
(1)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加上动作说一说,不看提示说一说。
3、齐读本段。
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又发现了什么或新的想法?
(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一起起床,一起睡觉?)
四、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啊?
五、机动:摘抄好句子。
叶老师的建议:
因为我不熟悉这篇课文,所以我的建议可能不对。我是凭着你的教案猜课文内容的,呵呵老师厉害吧?
1、可以把课题教学和整体感知及第一段的学习结合起来。从提问入手,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读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2、第二段的学习表演太多,而且是重复的。建议在理解之后安排一次就可以了。读读玩玩。
3、第三段的填空太多,而且不够灵活。建议改为:()花朵()草地(),引导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里的表演就不要了。一堂课里有一次表演就差不多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中国少年
- 我的理想
- 妈妈带我逛超市
- 《狼与羊》的启示
- 打预防针
- 猜测中的军训
- 妈妈病了
- 我的同桌
- 操场上
- 我的小电筒
- 母爱
- 爱——妈妈的无私付出
- 雪中去学琴
- 看妈妈拖地
- 动物园看花孔雀
- 论跨文化交际与高级英语教学
-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意识
- 简析网络话语方式中的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建
- 浅谈《英美概况》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 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大学外语教学
- 关于提高文化意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 浅析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关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困扰与出路
- 关于提高林业高等院校研究生质量的实践与经验
- 浅谈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
- 关于优化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 试论《材料力学》多媒体与双语组合教学的研究
- 试论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 试论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 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
- 曹雪芹为何不写吸烟
- 从香菱学诗说起──王维《使至塞上》名句赏析
- 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我的教学故事
-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之《范进中举》
- 《红楼梦》简介
- 香菱学诗
- 《香菱学诗》有关资料
- “含读”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开去
- 香菱学诗
- 《范进中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 黛玉如何教香菱学诗
-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 香菱身世和性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