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8-08-01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时间不等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综上所述,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后,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汽车
- 我的手表
- 明亮的台灯
- 我自造的陀螺
- 奇怪的大家伙——混凝土输送泵
- 烟火
- 铅笔盒
- 小牙刷
- 一本语文书的自白
- 我心爱的手电筒
- 文具盒
- 我喜爱的米老鼠玩具
- 溜冰鞋
- 太阳
- 新家——大赛车
- 浅谈生态取向的教师学习观与师范生学习指导策略
- 浅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开发研究及启示
- 诗的品格,史的风范
- 关于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
-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 试析达斡尔族学校教学思想民族化之探讨
- 师生互动的协同机制:论要素解构与策略探讨
- 试论重庆时期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 试析社会资本视阈下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 浅析培养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文化意识
- 试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
- 试析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启示
- 论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
- 论析女性文学中创作自由与社会道德的悖反和统一
- 试论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文化探源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杂谈
- 《南辕北辙》说课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我被学生问“倒”了──《寓言两则》教学随笔
- 课本剧《南辕北辙》学生想象力让我折服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寓言两则》阅读教学设想
- 《亡羊补牢》教学片断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