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9-15
《赤壁赋》问题探究2
《赤壁赋》问题探究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是90后
- 珍贵友情
- 年味儿淡了
- 书缘
- 第一次,我憎恨老师
- 生病真难受
- 拜年
- 鲜花的讨论
- 正月十五闹元宵
- 元宵节的起源与习俗
- 放风筝
- 观看元宵礼花
-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 我的班长
- 新年随想
- 信访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打算
- 初中语文科工作计划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 2009年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2009年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 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五年级数学优生辅导计划
- 2009年初二数学科工作计划
- 2009年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 “十一”旅游黄金周工作总结 (一)
- 五年级数学学困生辅导计划
- 2009年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2009年六年级数学教研计划
-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 2009年教学工作计划
- 论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权力冲突与对策
-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
- 试论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的一种模式
- 中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政府组织与社会协作
- 山西村政建设中的“制度设计”
- 试 论 道 德 农 业
- 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初探
- 乡村的目光——农村学生城市认知的经验研究
- 乡镇政府非法生存的危害及对策初探
-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强农村道德建设
- 农村青年:一个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 《我是什么》第三段教学实录
- 《我是什么》识字教学心得
- 声波的绕射
- 《我是什么》难段讲解
-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 声源的指向性
- 创设情境,情趣朗读──赏析《我是什么》
- 声波
- 声音传播的快慢
-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及评析
- 回声
-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 《我是什么》难句剖析
- 《我是什么》层次结构
- 《我是什么》好词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