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9-15
《赤壁赋》问题探究2
《赤壁赋》问题探究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乌龟和牵牛花
- 院子里的狗宝贝儿
- 野花
- 百岁山的变化
- 意外
- 当月圆的时候
-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大亚湾之旅
- 风花月
- 为太空飘扬的五星红旗喝彩
- 我是一条溪流
- 小狗毛毛
- 捡破烂的富家孩子
- 《穷人》续写
- 我是小 强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方法与途径
-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 “人质型”犯罪的适用问题辨析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 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 论网络犯罪刑法论文(1)
- 论传统文化与农村老人文化建设
- 对罪刑法定司法化认识的误区刑法论文(1)
- 试论中美传统文化对影视文化的影响
- 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在国画创作中存在的若干思考
- 依托丰厚传统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企业文化构建
- 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刑法论文(1)
- 从新的角度论犯罪客体刑法论文(1)
- 《少年闰土》教案2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1
-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1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2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2
-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2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2
- 《少年闰土》教案1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1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3
- 《索溪峪的“野”》教学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