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学习要点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学习要点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基础知识精讲】

一、生字学习

1.字音

栖(qī)栖鸦 阕(què)上阕 婵(chán)婵娟

琼(qióng)琼楼 胜(shèng)胜利 绮(qǐ)绮户

涯(yá)天涯

2.形近字

3.多音字

二、词语积累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何时。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共:指共赏。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光。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也说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反映民生疾苦,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其词用词洗练、简朴,旨意显露,描写具体。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擅长素描速写。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情风物画。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江馆》《望夫石》《水夫谣》等。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做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詹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3.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出身地主家庭,但自5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5年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41年3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主编《诗刊》(延安版)。1949年随军进京,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他早期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在青年中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并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5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定。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竞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域外诗集》等。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另外著有理论集《诗论》《艾青谈诗》《艾青创作论》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四、课文简析

十五夜望月

《全唐诗》中,《十五夜望月》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乘:驾。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胜,能承担,经得起。“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弄:玩弄,欣赏。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朱红,正红色。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何事:为什么。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厚的内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后一节诗又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诗人的责任感最集中地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艾青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感情的分量却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

五、重要语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思念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中秋,品尝月饼的时候,这种苦涩便蕴藏在了月饼中。同是“圆”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 “苹果”的甜与品尝“月饼”的思念之苦作了对比。总之,从多角度把这种无形化为有形,将意象变得清晰、具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的悲欢离合。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与月亮有时圆、也有时缺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将理性的思考置于词中,是此词的一大特点,也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六、课后习题解答

(一)这三首咏月的诗词,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但是,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那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诗篇。

(二)咏月的名句有很多,例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三)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我们选择一个好的赏月的地点,因为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增强我们赏月吟诗的情趣;其次,要了解、熟悉中秋咏月的诗词,准备好切合环境的乐曲,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很好的氛围,引发我们的诗兴。

(四)背诵课文前,要熟悉诗词的内容,一些难认读的字词要把握准确,注意一些诗词的断句,同时还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能够准确生动地背诵课文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游千佛山
快乐的一件事
猴园参观记
字典也是老师
一只小猫
难忘今宵
快乐中秋
昂首
雪中游戏
校园里的小故事
秋天到了
我这样帮他
难忘的元宵节
伤心
新学期教室布置要求
教育局四联四为方案
人事局党支部整改措施
县平安创建基层基础工作实施意见
校园文化建设巩固年活动企划方案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区委常委会创建工作意见
房屋安全自查报告
区烟草局下半年工作部署
2011学年秋季学期后勤工作部署
市卫生系统双创工作部署
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校本研修方案
2011公司中秋晚会企划方案
乡镇发展工作思路和措施
新会计准则对军品成本结构的影响(1)
浅谈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社会对账与会计信息质量(1)
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1)
会计控制目标系统论(1)
浅议实证会计研究(1)
控制权转移、民营化与财务报告质量: 相关研究评述与启示(1)
浅论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1)
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论会计监督权利(1)
国际会计报表分析基本模式评析(1)
有关会计分部报告的几个问题(1)
我国会计管理改革的历程与面临的任务(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剖析(1)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理解与分析(1)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
《爷爷和小树》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案例及评析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4
《爷爷和小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爷爷和小树》教学建议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5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7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6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8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8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