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10-2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湮灭在暮色里的小哀愁
- 我眼里的父亲
- “精灵”表弟
- 讨厌的身高
- 抛不开的事
- 往事的夏季
- 我的妈妈
- 妈妈的眼睛
- 无私的母爱
- 自我画像
- 多功能的爸爸
- 爱的姿势
- “迷”人之家
- 我的“路痴”妈妈
- 新“老外”
- 论法律行为制度在中国
- 关于印度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思考(1)论文
- 浅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1)论文
- 论优先权
- 贸易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论文
-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带(1)论文
- 论无形财产权的体系及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和归属
-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1)论文
- 典权的性质与相关法律关系的探讨(一)
- 析在校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
- “人格”概念探源――从民法的视角出发
- 走向制度性安排 拓展区域内市场
-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中的若干思考(七)
- 商号权与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法律问题研究
-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1)论文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乐中学凸现个性──《火烧云》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