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9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
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四上29《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陈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份亲切、那份洒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这堂课的亮点:
一、 文本整合,切入主题。
一开始,陈老师引用园地八里的3句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导入,让同学来读一读,再说说本单元写以什么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明白第八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伟大的科学成就为主的,也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单元导语,从而马上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合理整合,既直切主题,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 把握主线,以点带面。
在自读课文、抽读课文的基础上,陈老师问学生“谁能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让学生交流。在无痕教育中使学生明白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抓住“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条主线,默读课文,划一划相关的句子进行交流。整堂课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三、巧妙处理,拓展知识。
陈老师在处理词语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两个环节上处理较好。如让学生掌握“发明与发现”二者区别时,先出示20世纪世界上的一些科技成果,让学生说说这些科技成果中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现”。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单元的4篇课文,也让学生说说哪篇是关于发明的课文,哪篇是关于发现的课文。在拓展了语文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词语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同时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亲切称呼,如沐春风。
我们平时上课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大多数都是连名带姓喊学生。而在陈老师的课堂上,萦绕在耳畔的是那一声声的“小凡”、“冰冰”、“明磊”……就像是春风拂面,使学生感到了老师是可亲的,又是可敬的,也使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感动,有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语文老师是这些孩子的幸福!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讲到“20世纪是从1901年到2000年时”,这里闹了个笑话,算成到3000年了,不过陈老师及时纠正过来了。
以上纯属个人想法,不当处敬请批评指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炒鸡蛋
- 制作人造彩虹
- 洗红领巾
- 当有人敲门时
- 比绝招
- 冬天乐乐乐
- 我的绝招
- 两条小黄鱼
- 勇闯鬼屋
- 绝招
- 我的绝招
- 闯祸
- 记一次五十米短跑比赛
- 捡板栗
- 热闹的运动会
- 福建省图书馆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
- 论东北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共建工作
- 省级图书馆应进行省情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
- 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
- 兰溪市的地方文献资料与旅游资源
- 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
-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法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 试论探索现代办公技术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中的运用
- 地方报纸信息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设想
- 试论大一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问题与方法
- 方志传记资料索引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人物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
- 刘国钧与国立西北图书馆同辉
- 试论校园网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 《长城》教后反思
- 颐和园简介
- 关于长城的诗句
- 关于长城的传说
- 《颐和园》相关链接
- 《长城》教学反思
- 《长城》教学案例
- 《长城》教学案例
- 《世界遗产名录》建立背景
- 《颐和园》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长城》教学反思
- 把语文课搬到网络上去──《长城》教学一得
- 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
- 关于长城的介绍
- 《长城》教学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