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桂林山水》教学述评
多方诱导潜心品味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通过描绘桂林山水奇特的美,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导游式的入题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我紧接着问:“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笑着说:“老师也没有去过,也很想去。听说那儿的山水格外美呢!”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好吗?”我随即板书课题。这种际导游式的入题,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入题后,先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读,再让学生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说出各小节的内容;
2、用一句话说出全文的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随机板书如下词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接着让学生从板书中领悟出文章的结构:总——分——总。至此,学生对课文胡了全面的了解。
三、多方诱导,引入情境
1、出示图画,初入情境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了解时,我出示了秀丽的桂林出水画。在学生一阵阵“啧啧”赞叹声中,我不失时机鼓励学生:“谁能用一句话把画面的内容说出来?”学生兴致勃勃,纷纷说出一串串妙语佳句:“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啊,漓江水;秀啊,桂林山”;“桂林是人间的仙境”……此时,学生的心海已掀起了微波。
2、启发鉴赏,渐入意境
这篇课文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语言文字也十分优美。教学时,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蕴藉深含、情感浓郁的精言妙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潜心品味。如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时,我先极富感情地朗读了一遍,然后对学生说:“这段话描绘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如果老师把它改动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接着出示改动句子:
①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很清很清,漓江的水很绿很绿。
学生反复思考咀嚼,认为改后的句子不生动,没有把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程度写具体。我又出示了改动句子:
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又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这里的水也很绿,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在经过咀嚼品味后,认为此句虽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但它不如原句优美有气势,不如原句读赤琅琅上口。这样,在领略桂林山水美丽的同时,还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的语言文字美。
3、指导朗读,进入情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了听读、引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边读边思,既读出了内涵,又读出了外蕴;既陶冶了情感,又启迪了心智。当学生感情即将进入高潮时,我播放了一段悠扬的钢琴曲,学生们开始三分钟“遐想旅游”,同时我作“导游”:“各位游客,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广西桂林。展现在你面前的是绚丽如画的桂林风光。来吧,让我们荡舟漓江,尽情地去欣赏吧!”学生仿佛完全沉醉在如诗如画的风光中。听听他们的感受吧:“我如同看见鱼儿在江底快活地游来游去”;“我已经置身在美丽的画卷中”;“我听见游人不绝的赞叹”……至此,学生已掀起了感情的狂澜,完全进入了仙山瑶池般的美妙境界。
四、言简意深的结尾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背诵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我用激昂的话语结束了这堂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如同尽情地游览了桂林山水。面对这颗祖国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我们谁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桂林多美啊!祖国多美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 我想飞
- 我望着万家灯火
- 我望着万家灯火
-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 望星空
-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 望星空
-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 河边漫步
- 望星空
-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 河边漫步
- 望星空
- 团结互助
- 有机建筑
- 建筑节能任重道远
- 专家预计未来五年绿色节能建筑将成主流
- 浅谈建筑的艺术
- 宫与殿的区别
- 现代主义建筑
- 灵感的源泉
- 折衷主义建筑
- 浅析我国的绿色城市设计
- 走出绿化中的几个观念误区
-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 罗曼建筑
- 中西方古建筑色彩浅析
- 建筑市场与建筑质量
- 拒绝平庸城雕
- 《荷花》教案1
- 《荷花》重难点分析
- 《荷花》知识拓展 考点练兵
- 《翠鸟》 老师语录
- 《荷花》知识拓展 趣闻故事
- 《荷花》知识拓展 同步练笔 写作指导
- 《荷花》课文资源课后习题
- 《翠鸟》 整体阅读感知
- 《翠鸟》 教学重难点
- 《荷花》教案2
- 《荷花》知识拓展 同步练笔 训练素材
- 《荷花》课文资源课后习题提高篇
- 《荷花》知识拓展 美文欣赏
- 《荷花》老师语录
- 《荷花》知识拓展 同步练笔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