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5
《触摸春天》听课随想
捧读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还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踪影。
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的描绘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诗意隽永,耐人寻味。
可是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很多教师上起来却感觉很有难度。
主要原因是一般孩子只能走近,不能走进。孩子不是盲童,很难体验盲童言行的困苦、内心的孤寂以及精神的无助。也就难以产生深刻的感悟。
如何让孩子走进盲童的内心,感应盲童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一、课前实践活动:
1、寻找盲人事迹,了解盲人生活状态;
2、认真完成一项游戏:蒙上眼睛,自当盲人,在家生活半天。
3、阅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二、课始谈话启发
1、板书“春天”,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阳光明媚
杨柳吐绿
万紫千红
满园春色
……
2、同学们多幸福啊,你们看到的春光如此真切,如此绚丽!
可是,盲人呢?他们能看到吗?但就是这样一个盲童用它独特的方式触摸着绚丽多彩的春,感受着充满生命力的春——
三、课中细节感悟
第二节中“流连”
第三节中“走得流畅”、“极其准确”
第四节中“悄然合拢”、“神奇的灵性”
第五节中“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第六节中“仰头张望”
第七节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课后拓展升华
1、解读海伦.凯勒
2、解读张海迪
3、解读感动中国人物邵丽华
4、解读自己与盲人
5、记下一则对“生命”感悟印象最深的名言,
或写下一句属于自己的生命感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自行车
- 菊花
- 妈妈生病了
- 庆祝游园
- 我是书本
- 妈妈生病了
- 《坐井观天》后传
- 妈妈生病了
- 妈妈生病,我做小当家
- 我家的菊花
- 老鼠为什么是坏的
- 乒乓球大战
- 妈妈生病了
- 快快长大
- 荡秋千
-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下的冷思考
- 公路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变的对策
- 略论路桥建设的商品化趋势
- 对我国传统运输统计体系局限性的分析
- 浅谈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
- 关于铁路主体化机车信号系统中的安全冗余设计
- 从“原生态民歌”走上荧屏——谈“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 分析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的内在联系
- 演唱者与角色的双向选择性
- 浅析武汉铁路局客运设备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
- 交通事故定义研究
- 论通俗唱法的发展——从我国通俗歌坛现状说起
- 电脑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问题
- 论中学生歌唱中的心理素质
- 《动手做做看》教案
- 《我为你骄傲》教案
- 《蜜蜂引路》教案
- 《丑小鸭》教案
- 《画家和牧童》教案
- 《数星星的孩子》教案
- 《玲玲的画》教案
- 《北京亮起来了》教案
- 《最大的“书”》教案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
- 《雷雨》教案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
- 《三个儿子》教案
- 《充气雨衣》教案
- 《阿德的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