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0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7 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八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鱼”
1、同学们喜欢金鱼吗?有谁养过金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爱鱼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爱鱼”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的青年是怎么爱鱼的?
2、学生交流后师小结。(看鱼、画鱼)
三、品析“画鱼”
1、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默读课文,把青年怎么画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
(1)“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屏幕出示)
①理解“一丝不苟”。
a、“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青年画画那样认真,就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b、去掉“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青年的认真。
②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a、我们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是中国画的两种画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种画法有什么不一样?
b、我想请一个同学读这句话,老师来试试作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c、说说老师刚才是怎么画金鱼的?理解“静静地”,青年静静地画什么?
③指导读,齐读。
(2)“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①当青年画鱼的动态时,他还用得着去鱼缸边再看一看吗?为什么?
②理解“融为一体”。
你怎么理解“融为一体”?与下文哪个句子相呼应?(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3、那位青年静静地画画,这才让小女孩发出惊叹:金鱼游到了……
①找出小女孩夸奖他的句子。(屏幕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②学学小女孩的夸奖,看谁学得最像。
③齐读。让这句话也游到你的心里。
④小女孩的惊叫,引得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围观的人如何赞叹?看图想象说话。(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
4、听到大家的夸奖,这位青年又有什么反应呢?
他听不见,他能看见吗?文中有一处描写了他的眼睛,找出来。
从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专注)
四、感悟“看鱼”
1、画技高超的青年竟然是个聋哑人?如果他就站在你面前,你想问他点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2、学生交流青年“看鱼”的句子。
(1)大屏幕出示:“说他特别……从来不说一句话。”
理解“静静地”。
从这个“静静地”你能看出什么?(专注)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
(2)他静静地看了多长时间?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理解“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a、从“每个”你体会到什么?(持之以恒)
b、指名读。
(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①游到纸上的仅仅只有鱼吗?
②交流: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师小结。
五、总结升华
课文学到这儿,你佩服他吗?是呀,这个青年并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他是那样专注地看鱼、勤奋地画鱼,这不仅仅是对金鱼的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这给我们每个健康人留下怎样的思索呢?(不用马上回答,课后去想一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日光浴
- 小狗阿斯朗
- 马戏团
- 炒蛋记
- 复兴三日军训记
- 患“难”见真情
- 我赢啦
- 我是书痴
- 一件大衣
- 电脑
- 弟弟,原谅我
- 爱痕
- 我真后悔
- 偶得
- 童年趣事--我的动物园
- 美的公司物流完善之路的启示-物流管理论文(1)
- 浅析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与对策-物流管理论文(1)
- 空港物流:发挥“跑道效应”积极应对竞争-物流管理论文(1)
- 高职院校审计教学改革实例研究
- 试论高中物理道德课堂的构建
- 企业物流模式转换分析-物流管理论文(1)
- 关于区域物流规划技术的理论探讨-物流管理论文(1)
- 数据挖掘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物流管理论文(1)
- 经济全球化与物流服务综合化-物流管理论文(1)
- 关于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 关于文化传统与物理课程
- 浅议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 职业教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ERP系统:企业管理创新的平台-物流管理论文(1)
- 浅析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物流管理论文(1)
- 《在山的那边》基础知识训练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基础知识训练
-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课堂练习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 理想与幻想──读《在山的那边》有感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