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简.爱》有感
- 四季的花
- 有家人真好
- 我的构成
- 扁肉
- 《游园不值》改写
- 妈妈的爱
- 永远快乐的我
- 小草的自述
- 家乡美景
- 元宵节的夜晚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我学会了下象棋
- 我的卧室
- 幸福
- 浅谈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 关于典籍翻译与汉语文化传播
- 探析新闻标题与受众心理研究
-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试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 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综合课教学的思考
- 关于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 高校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之浅析
-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
- 试析语篇的意向性及其作用
- 浅谈文学欣赏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 关于《白象似的群山》语言特色的语用学研究
- 《凡卡》教学设计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1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 《一面》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
-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 《灯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