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闹闹
- 我不想
- 有趣的一天
- 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
- 有意义的寒假
- 棋子众生相,如人生‘众生相’
- 可爱的蚕宝宝
- 快乐的寒假
- 寒假收获
- 关爱
- 春节新发现
- 难忘的课
- 长大的感觉
- 钓鱼的启示
- 她改变了我
- 村民委员会的价值定位初探
- 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以乐安县流坑村为例
- 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化要求与政府策略
- 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有效转移
-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
- 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研究
- “三农”问题不宜简化为“一农”问题
- 以服务 “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新课题
- 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可持续性研究
- 亟待完善的农村后税费时期的社会救济体系
-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 关于农村党组织依法执政的思考
- 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 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笔谈
- 应对水危机──中国城市的跨世纪之战
- 水危机正在逼近
- 《我是什么》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湖泊是生命的源泉
- 《我是什么》学习小结
- 《我是什么》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 《我是什么》课文导读
- 水滴石穿
- 高山流水
- 温泉为什幺这样蓝
- 30《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 覆水难收
- “水危机”阴影笼罩中国
- 水深火热
- 西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占全国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