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新发现
- 把秋留下
- 清洁飞碟
- 可爱的马
- 快乐是什么
- 故乡的秋天
- 新学期的打算
-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我的读书生活
- 妈妈辛苦了
- 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 记一场辨论会
- 学洗扑克牌
- 看《渔夫的故事》记
- 昔日荒山岗变成今日文化广场
-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
- 分析具备圈点意识,掌握翻译方法
- 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的认证误区_行政法论文(1)
- 论互文性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 谈常用英语单词的词源浅析
- 论电影名翻译研究
- 对行政诉讼证据采用标准的思考_行政法论文(1)
-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运用_行政法论文(1)
- 谈略述汉藏熟语的翻译方法
- 法律英语翻译研究
- 分析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翻译与策略
- “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理论探讨综述
- 谈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
- 浅谈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_行政法论文(1)
- 论必要性原则适用的困境及其解决_行政法论文(1)
- 《珍珠鸟》教学实录5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3篇)1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之三
- 《珍珠鸟》教学实录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3篇)2
- 《珍珠鸟》教学实录2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 《母爱》及练习五。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 《珍珠鸟》教学实录4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二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3篇)3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
- 《珍珠鸟》教学实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