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伙伴
- 给王虹同学的一封信3
- 自由写作实践
- 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传
- 一张明信片的故事
- 从《乌塔》想到的8
- 从《乌塔》想到的7
- 成长中的一件事
- 从《乌塔》想到……
- 暑假郊外秋游
- 白雪公主的故事
- 花花的故事
- 蝈蝈儿讲的故事
- 一只猪的故事
- 铅笔、橡皮、转笔刀的故事
- 农村公路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浅议
- 浅议都匀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防治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污染及治理浅议
- 浅议可意象的城市
- 浅议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
- 论植物工程在西部环境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浅议城市给水管道安装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 浅议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
- 空间整合下的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的浅议
- 浅议绿色包装的可持续应用
- 浅议园林景观工程及其对房地产的影响
- 雕塑的生存基础论述雕塑和观众的关系
- 环境艺术概论
- 浅议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 探析:建筑节能执行困难原因
- 《胖乎乎的小手》考点练兵
- 《胖乎乎的小手》写作训练 一双胖乎乎的小手
- 《胖乎乎的小手》趣闻故事 席间怀橘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问题探究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梳理
- 《胖乎乎的小手》写作训练 分享快乐
- 《胖乎乎的小手》第二讲义
- 《胖乎乎的小手》写作训练 我只要一颗红气球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的意思
- 《棉鞋里的阳光》重难点分析
- 《两件宝》
- 《胖乎乎的小手》趣闻故事 孝顺的小乌鸦
- 《棉鞋里的阳光》老师语录
- 《棉鞋里的阳光》整体阅读感知
- 《棉鞋里的阳光》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