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冬天乐乐乐
- 勇闯鬼屋
- 闯祸
- 炒鸡蛋
- 捡板栗
- 比绝招
- 我的绝招
- 洗红领巾
- 记一次五十米短跑比赛
- 我的绝招
- 热闹的运动会
- 当有人敲门时
- 制作人造彩虹
- 两条小黄鱼
- 绝招
- 试论探索现代办公技术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中的运用
- 省级图书馆应进行省情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
- 人物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
- 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
- 试论校园网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 刘国钧与国立西北图书馆同辉
- 地方报纸信息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设想
-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法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 方志传记资料索引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 论东北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共建工作
- 试论大一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问题与方法
- 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
- 兰溪市的地方文献资料与旅游资源
- 福建省图书馆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
- 关于长城的传说
- 《长城》教学反思
- 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
- 《颐和园》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长城》教学案例与反思
- 《长城》教学反思
- 《颐和园》相关链接
- 把语文课搬到网络上去──《长城》教学一得
- 《长城》教学案例
- 《世界遗产名录》建立背景
- 《长城》教学案例
- 《长城》教后反思
- 颐和园简介
- 关于长城的诗句
- 关于长城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