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的双手
- 我的小衣柜
- 养金鱼的科学
- 20年后的学校
- 人,狗,哇哈哈
- 保护环境征文
- 奇怪的短信
- 电脑的自述
- 两个小村庄的故事
- 小学生早恋问题
- 妈妈的双手
- 家乡的茶叶
- 中国加油!
- 负责
- 花生的自述
- 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总结
- 学习部工作总结
- 公司阶段性工作个人总结和规划
- 高段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
- 2012年招生办工作总结
- “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总结
- 校园治安建设工作总结
- 2012年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 公司培训总结范文
- 学校课改实施评估总结
- 医院研究生党支部2012年工作总结
- 2012年学校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 学校消防工作总结范文
- 中学“爱心助残”活动总结
- 学校开展消防教育活动总结
-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生生之境 ————《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
- 何为儒家之道(一)
- 严格规则主义及其对中国宪政之影响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 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研究
-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易图的逻辑划分与问题
- 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关系之思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A案
-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3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B案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2
- 《匆匆》教学设计3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1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2
-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4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A案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