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6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1、整体感悟,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中感悟课文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在学生通读之后,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提问,从诗中哪里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梳理脉络,在两者的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2、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诗的背景和长征中感人的点比较多。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感悟。
3、朗读注重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资料链接】
1、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2、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3、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选择
- 一件难忘的事
- “十.一”见闻
- 二十年后的我
- 美丽的梦
- 医生阿姨,我想对您说
- 放风筝
- 我最敬佩的人
- 生日
- 小草的自述
- 精彩
- 月亮湾里的故事
- 我的爸爸
- 那天,我真幸运
-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 南通翰墨林印书局里的韩国学者
- 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比较研究(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略论儒学视野中的诗意心境
-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 宪政的规范结构
-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两汉儒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和最新进展
- 试析《周易·系辞传》的“象”范畴
- 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
-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的隐性冲突
- 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创见
- 劳动法领域的哲学思辨(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 《陶罐和铁罐》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珍珠泉》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颐和园》教学设计
- 《颐和园》教学设计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珍珠泉》教学设计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