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6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9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资料链接】
1、《毛主席在花山》相关知识:
花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胜利后的总任务。文章就讲了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崇高思想品质。
2、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幼稚国”的三个小朋友
- 端午节
- 段考总结
- 有趣的大课间
- 放风筝
- 除夕之夜
- 植树
- 一次有趣的博饼活动
- 拍球比赛
- 败家子
- 一次有趣的游戏
- 吹泡泡
- 小蚂蚁
- 烧烤
- 意外
-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所得税制改革
- 内部控制的方式
- 国外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与财务风险控制之比较
-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
- 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 信息经济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理念新探
- 国有资本减持的财务运作与风险控制
- 销售分公司财务控制
- 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
- 中国企业财务预算应以现金流量为中心
- 企业集团财务平衡控制的理论依据及构想
- 产权主体利益与资本结构选择
- 深度剖析促销预算的编制与实施
- 外贸企业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 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内部控制实践的完善
- 西域出奇葩 天山产雪莲
- 碧野简介
- 天池简介
- 《记金华的双龙洞》两次教学的比较与反思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后记
- 喧闹吐鲁番 寂寞天池
- 课堂──生命成长的地方──《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有感
- 天山的美景 教学展示
- 《记金华的双龙洞》视导反思
- 思维的碰撞──《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教学反思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 《七月的天山》疑点解答
- 《七月的天山》词句解析
- 《记金华的双龙洞》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