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多篇)4
第一遍读《教学反思》就给了我一种深深的震撼,这些老师太伟大了,他们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中,竟能笔耕不辍,将自已的教学实践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精雕细刻,那一篇篇对教学过程,教学思路的反复勘酌,让我惊叹不已,又自叹不如。看来,新课程标准让每一位老师站在了统一的起跑线上,谁不争先,谁就要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淘汰。
明白了这点以后,我又反复读了两遍,三遍……《教学反思》,对陈校长的话反复琢磨,对照自已,寻找差距。同时也更虚心地学习这些老师的好的做法。其中我对曾伟红老师,苏琼老师的几篇教学反思,感触颇深,下面就曾伟红教师的“《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谈谈心得。首先,我认为曾老师在这节课上提出了一个“如何利用班级资源帮助学困生提高”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缘由她对个别学困生的细致观察。曾老师在反思中阐述到“我们班是个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班级,好学生会令人惊奇,学困生让人担忧”,而“有较大问题的学生有三个,其中蔡伟平的学习让老师无从下手”……。从这段话中,我也产生了类似的困惑:当我们的课堂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时,如何来保证学困生也得到他应得到的发展呢?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如何去深入学困生的内心去发现他们在思维上、心理上真正的“困难”呢?曾老师想到了利用班级资源。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我在教学中发生的一件事:四年级的字词学习,仍然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证学生及时准确地记住学过的生字、词语,我每周五第4节语文课都要报听本周来学过的生字词,这形成了习惯。开始几周,我尽量利用周未及时批改,并评出“百字听写的冠军奖”(前十名),周一晨会后进行表扬,并将作业贴在“学习栏”内,供大家欣赏学习。开头几周,效果很明显,冠军奖几乎要选出二十几个(满分的学生多),但随着学习的推移,难度的加深,学困生逐渐暴露问题,我发现这个奖励的方法不灵了。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班黄炎兴华(学困生)对我说:“老师,这次报听我比黄念聘(另一名学困生)高了五分,他一定气死了,我很高兴……”,我不由得将黄炎兴华的学习情况与黄念聘进行了对比,发现他俩有很大的相同点:都住碧海天,平时双方家长接送孩子总在一起聊,习惯于将二人进行横向比较,而且两人父母都忙,在关外工作,一周回来一次,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两人学习很差。
我发现他们是一对典型的“竞争对手”,一个想法产生了:让他们互批互改,是不是效果更好呢?我着手进行了尝试,果然,他俩较上了劲:你盯着我的本子,我挑你字的毛病,两人都不敢把字写潦草,生怕被对方抓住错误,这样一来,不仅两人达到生字、词语每次都能过关,就连背书、考试两人都比着干。受此启发,我陆续将几对学生设置成“竞争对手”如:曾灵一和饶亦然,丁婷瑜和杨柳婷,韦健和陈轩磊,……。我常常用开玩笑的话激起他们内心“要强”的劲头,这就像玩游戏一样,不断地让他们想战胜对方,淘汰对方。我想这也是合理利用班级资源的一种方法吧,希望对曾老师有点启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的花园
- 美好的事情
- 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 铅笔、橡皮和转笔刀
- 中秋之夜
- 我是一个电子琴迷
- 放风筝
- 照片的故事
- 我难忘的2003
- 借书
- 哥哥的爱好
- 愉快、充实、温馨的星期天
- 我喜欢野菊花
- 我的同学
- 我学会了游泳
- 综合性高中化学创新教学之探究
-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教学价值(一)
- 预则立,不预则废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预习(一)
-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
- 剖析师生对绿色化学的认知偏差
- 关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 改性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发展及应用
- [教学论文]化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 高中的化学理论在环境方面的解释
- 浅析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建设
- 关于加强中职学校的节能减排教育
- 构建化学课堂和谐教学心境
- 浅析中职学校艺术教学创新
-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美育教学(一)
- 燃气报警器在日本的应用
- 9、海燕
- 生物入侵者
-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 2、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 说“屏”
-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再塑生命
-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 奇妙的克隆
- 11敬畏自然
- 你一定会听见的
- 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 桥之美
- 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 10. 《组歌》教学设计
- 4《列夫·托尔斯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