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两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两次见到了不同的情景。谁能具体地来说一说。
学生答。
(师板书:树 鸟)
2、谁见过大树?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绘一下你见到过的大树。
(高大的,参天的,几个人抱不过来的……)
3、这样的大树,或者比这更大的树,你还想看吗?
(播放课件,展示)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大树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大树的?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大树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读。
3、交流:
全身心地看,赞美地看,惊讶地看,疑惑地看……
说理由时,就势读相关的语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作者是这样看大树的,那他又是怎样写大树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树的大?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体会。
2、学生品读。
3、反馈:
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并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请你再读读第二段: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把它划下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
⑴ 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着重理解体悟“一簇”、“堆”、“另一簇”、“一点儿缝隙”把这棵大榕数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的景象写出来了。
⑵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颤动”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颤动”是怎样的动?
(抖动的、发抖的。)
写话练习:
这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是一棵已经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榕数,而此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榕数的___,而是它的___。
师:是啊,榕树的叶子太绿了,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仿佛看到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跃,是那么的充满活力,那么的生机勃勃。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那种勃勃生机的赞美,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旺盛生命力的高度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一句。
3、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美丽奇特)
五、拓展延伸,丰富语感
1、朋友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栖息生活。真的如此吗?请你读读课文第三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
啊!这的确是个“鸟的天堂”,你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群鸟欢闹)
3、同学们,你想感受一下这群鸟欢闹的热闹景象吗?课件展示,音乐欣赏。
4、配乐朗读。谁想跟着音乐来朗诵。
5、课文学好了,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想对大榕树,对鸟的天堂,对鸟说些什么吗?有感而发,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这幅画的下面。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一课,领略了我们南国的奇异风光,欣赏了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感受了众鸟欢闹的景象。同学们,读书能使人聪明,读书能使人长见识。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谁和谁好
- 夏天的颜色
- 给我一个袋子
- 我喜欢秋天
- 春天在哪里
- 春天
- 秋姑娘写信
- 春天在哪里?
- 春天来啦
- 春天在哪里
- 假如
- 假如
- 妈妈的爱
- 香港回归
- 一棵桂花树
- 试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试论关爱对心理障碍者的调适作用
- 关于微格教学在旅游专业导游技能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 试论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思考和探索
- 试析竞争情报系统在高等院校中应用的必要性
- 试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防治措施
- 关于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探究
- 试析评价中心技术的研究综述
- 关于高校食堂经营方法之探索
- 简论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试论高校女生群体的安全教育对策初探
- 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有乾坤
- 试析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释放途径
- 简论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
- 关于新时期高校“真空传播”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变
- 特殊功能的航天服
- 《月球之谜》教学实录
- 《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 学贵有疑──听《月球之谜》有感
- 《月球之谜》教学案例
-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后题解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词语解释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 飞向火星
- 从“40亿年前”到文本解读
- 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 《月球之谜》教后感
- 尊重文本 扎实训练──评《月球之谜》
- 《月球之谜》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