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乌塔》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乌塔》是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我国少年儿童努力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快速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
读完以后,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纷纷发表自己对乌塔的看法:“乌塔是一个有思想的女孩子”;“一个有见解的女孩”;“厉害的女孩”;“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独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并很勇敢的女孩”……由于我对学生见解的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大家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便以较多的时间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这时,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讲话的男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乌塔这样出去,她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一见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属于备课的空白地带。短暂的停顿之后,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角色,成为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我要紧紧地抓住。于是,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彭星杰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张海敏站起来侃侃而谈:“我从书中知道,在欧洲那些国家里,人们的法制意识强,治安措施好,乌塔不会有生命危险。”
“乌塔这样做,如果出现万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陈俊鹏反驳道。
“书中写道,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她的能力特别强,能够化险为夷。”周梦佳予以反驳。
“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班上才女赵雪莹的见解果然高出一筹。
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这正是新的课改理念的生动体现。
下课后,一位学生拉着我说“老师,我还想发表看法。”带着喜悦与收获,我走向办公室……
【案例分析】
1、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
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根据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异口异声”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试想,如果我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事先设想的教学步骤,不予考虑或一口否定了彭星杰的不同看法,后果便可想而知。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变以往的重教师、重教学为重学生、重学情,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属于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自求自解;属于难点问题,教师可给以旁敲侧击;属于有争议问题,教师可指点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教师则要疏导、订正。在辩证地处理好导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点评】
这个案例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教师能尊重小学生发表的不同于课文的见解。这表明,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已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解决认识上的矛盾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本案例还告诉我们,教师既要进行教学设计,又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案。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教师意想不到的合理问题时,教师必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想告诉同学们
- 小鱼的哭泣
- 我爱家乡的橄榄
- 秋之美
- 难忘的一次放烟花
- 榕树盆景
- 美丽的郑州
- 苍兰
- 一处美景--我们的社区
- 我以前的同桌
- 看哪:垃圾筒里长出了一棵小树!
- 我的宠物----小狗
- 谢谢“总复习”
- 愉快的植树节
- 我爱故乡的梨
- 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问题
- 加拿大税务审计制度探析及启示
- 网络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中美注册会计师造假及监管机制比较研究
- 电子审计程序浅析
- 美国环境审计的的几点启示
- 德国社会保险审计简介
-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最新发展与启示
- 浅谈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审计
- 美国政府审计发展及其启示
- 澳审计署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及对我国的启迪
- 印度政府审计中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 我国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初探
- 美国联邦政府审计高风险系列及其启示
- 试析美国最新反舞弊审计准则的产生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 如果都德还活着
- 都德简介
- 讲读《最后一课》的启迪
-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给学生阅读写作的方法
-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
- 普法战争
- 多姿多彩 铸成名篇──都德《最后一课》的细节描写
- 普鲁士简介
-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多侧面描写
- 心灵成长形象升华──简论《最后一课》中两人物的心程
- 阿尔萨斯简介
- 《最后一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