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9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层落实呢?
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
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
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在这里,“36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
在这一场灾难中,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遭遇。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只有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理智的行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
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后记:我瓯海的一位同学也研究过这一课,课后在网络上找到她的反思,没想到与她的上课思路基本一致。反思里的很多语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语言。真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收获
- 挑战“高手”
- 经营古堡
- 采蚕茧
- 美丽的吊水湖瀑布
- 假文盲
- 短短的十分钟
- 为中华在新世纪里腾飞而读书
- 我的朋友
- 再一次战胜自己
- 家长会的时候,我在想
- 新三国演义
- 庐山
- 诉说
- 盆栽蒜苗是怎样成长的
- 关于会计与审计上的重要性标准的探讨
- 探析中国物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法规建设-物流管理论文(1)
- 有关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审计监督和风险的防范
- 浅谈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 探索行政权力滥用的道德制约(1)-行政管理论文
-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分析
- 试论网络社会: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契机
- 中小学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基建维修工程审计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关系
- 关于建筑工程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
- 关于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现状和思想教育对策研究
-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试析科学发展观引领党员思想教育工作
- 刍议战时审计信息化建设
- 谈生命
- 生命的召唤──《白蝴蝶之恋》赏析
- 《生命 生命》写作特点
- 生命的绿叶
- 感谢生命
- 白蝴蝶之恋
- 解读《石缝间的生命》
- 《生命 生命》同步达纲练习
- 聆听生命的乐曲
- 石缝间的生命
- 《生命 生命》基础知识训练
- 《生命 生命》课时训练
- 《生命 生命》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 《生命 生命》写作特色
- 欣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