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8
《草原》教学理解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紫的文章来。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倒霉的星期天
- 话说学骑车
- 我真离不开它
- 教室
- 学游泳
- 腊梅
- 我的“小银行”
- 一个睡觉不老实的人
- 哦,可爱的人们
- 难忘的照片
- 动物的抗议
- 我们的教室
- 早雾
- 我们的学校
- 我的建议
- 浅析工具·目的·审美:对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 论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状分析
- 论知礼、行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 论对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 浅论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语言美
- 试论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 试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探析
- 浅析如何命制数学试卷
- 论我国文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程
- 试议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
- 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
- 论大学生乡村实践的理性分析
- 基于对我国学生体育竞赛发展的思考
- 试论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 另辟蹊径,用好教材──有感于《詹天佑》一课的教学
- 备课和讲课要进行再创造──三上《詹天佑》
- 读《怀念母亲》有感
- 《怀念母亲》拓展阅读
- 《詹天佑》中怎么理解“人”字路线
- 突破“中部凿井法”教学难点──《詹天佑》一文的课堂观察
- 《怀念母亲》教学杂谈
- 纸船──寄母亲
- 理清思路 美读熏陶──《詹天佑》教学难点突破
- 采用“四解放”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
- 《怀念母亲》朗读教学片段
- 《詹天佑》一文的爱国主义教育
- 长文短教──我教小学课文《詹天佑》
-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詹天佑》教学浅谈
- 《怀念母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