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司马光》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请同学们看一个动画片,名字叫《司马光》
(播放动画片,由于出现故障,教师改为口述故事)
师:刚才老师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生: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
生: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
师: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生:读。
师:指名读。
生:读。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把小朋友们吓哭了。
生:有的去找大人了。
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大家慌了。
师:作者用什么词来描写的?
生:有的……有的……
师:能否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生:下课了,我们有的打口袋,有的跳皮筋。
生:上课了,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字。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用着急的语气读。
师:谁能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你能读吗?
生:能读(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不流利,磕巴。
师:那你读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
师:此时你们会想什么办法来救司马光呢?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给水加盐,人就漂上来了。
生:当时,没有盐,找到盐也来不及了。
生:用绳子拉。
生:小朋友拉不动的。[
生:没有绳子。
生:往缸里放石头。
生:不行,用把人砸坏的。
生:把木板放在水缸里,司马光够着木板就得救了。
生:没有木板。
生:用石头砸缸。
师:这个办法好,用石头砸缸最好了。你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一个智慧星。
师:你带领大家唱支歌吧!
(课中了律动)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小朋友呢?请向下读。
生:齐读。
师:用笔画出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小朋友获救了,高兴吗?那么谁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生:练习读。
师:我的故事还没讲完,那么你们想不想把故事表演出来呢?
生:(齐)想。
师: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一演。
生:(合作练习)
师:(指名学生表演。)
(教师读课文,学生表演)
师:你们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机灵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你能说一句赞美司马光的话吗?
生:司马光可真勇敢!
司马光真伟大!
司马光真聪明!
师: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生:我们家来了坏蛋,我装作顺从的样子,然后,找机会报警。
发生战争,我会报效祖国,不怕牺牲。
师:我们应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惊慌。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这是一个参加了几年工作教师的课,应该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新的理念冲击下,却出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要么是一种“新鞋老路”,要么是一种“生搬硬套”。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改革,也不能偏离“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生命历程的自我体验,它建构于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以教师的理解牵动学生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实质是让学生“掉进设计好的圈套”。这种变相的主宰,没有生成真正意义的主体性教学。[
教师走进了课程意识的误区。认为阅读教学的创新就可以不遵循语文的规律,语言训练内容与语言训练的形式就可以机械的割裂开来,用“花样翻新”的形式,替代阅读教学的实质,例如: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课堂中几次出现让学生表演,然而,这样的表演是不是真正的训练了思维,获得了体验。学生是不是通过表演就生成了情感?如果认为表演是必要的,那么语言规律的感悟、积累、训练又在什么时候实践呢!是的,语文主张多元的感受,多种形式的体验,但感受与体验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因为了课堂教学的“热闹”“活跃”,而不顾语文教学的实质去建构“浮躁”的教学形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巨人和大巨人
- 美丽的合欢树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我最喜欢的老师
- 远离香烟
- 观海底世界
- 秋游报告
- 月亮婆婆,我想对你说
- 致妈妈的一封信
- 家乡的小河
- 我爱上海
- 秋天的校园
- 难忘的一件事
- 爱的真诚——读《孝女绳》有感
- 卖艺人
- 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 情境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浅谈医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 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培养探索
-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关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 高职院校应重视回访工作,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 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 浅议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2
- 我国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 浅议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1
- 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研究
- 如何提高学生的手绘服装效果图水平
- 从激励理论看如何提高大学班级活动参与率
- 这件事——(习作训练)[第九册]
- 五年级语文竞赛模拟试题
- 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
- 24*海豚救人
- 晏子使楚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
- 五年级语文插班考试试卷
- 练习3[第九册]
- 第十册基础训练 2
- 练习2[第九册]
- 夏明翰英勇就义
- 《在大熊猫的故乡》浙教版
- 再见了,亲人(片断)
- 《丰碑》教学设计
- 落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