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之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听课
- 游云冈石窟
- 第一次做饭
- 电脑真好玩
- 照生日纪念相
- 左轮手枪
- 飞机模型
- 假如
- 月饼
- 开开心心过生日
- 我最爱吃的水果
- 小鸟
- 秋
- 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 去涠洲游记
- 试论系统化设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 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研究
- 浅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与创造性
- 浅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
- 浅析以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浅论大学生素质结构优化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 浅析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 浅析现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
- 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双重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注重层次性的必要性探讨
- 关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的几个技术要素
- 边缘化身份与模糊性生存──《孔乙己》细读
- 《孔乙己》中的笑对主题的揭示
- “粉板” 无声的见证──析《孔乙己》中“粉板”的三次运用
- 谈小说《孔乙己》中构思的视点
- 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孔乙己》
- 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己》主题探析
- 对孔乙己的假话再认识
- 如何理解《孔乙己》一文的悲剧性
-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浅谈《孔乙己》的思想艺术特色
- 从“笑”中看《孔乙己》
- 谈《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
- 浅谈《孔乙己》中的“钱”的细节描写
- 简谈《孔乙己》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
- 病态人生的性格亮点──孔乙己、范进艺术形象的美学思考
- 察颜观色画脸色──《孔乙己》中的“脸色”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