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蜗笥肫分剩?潜究谓萄У闹氐恪?br>二、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
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B、小结
①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齐读2-10自然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新老师——陈老师
- 我
- 秋天的树叶
- 假如我能上天入地
- 动物间的感情也纯真
- 灰灰
- 假如我是......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读名著让我着迷
- 妈妈爸爸,我长大了懂事了!
- 妈妈,我爱你
- 感恩父母
- 歌颂母亲
- 漫画的人生人生的真实
- 跳跳球
- 高考化学的计算题初探
- 电教手段在化学概念辨析中的应用举例
- 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研究
- 论荷兰高等教育财政的改革
- 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反思
- 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化学教学论文《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
- “逆向审查”在审理行政不作为案件中的运用(1)
- 英语姓名的翻译
-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三)
- 个人、单位和民间组织的国际环境法律地位问题(1)
- 英汉习语的翻译
- 关于等效平衡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伯牙绝弦》一得
- 《山雨》课堂实录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 《索溪峪的“野”》的教学设想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一
-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九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穷人》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一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二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二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