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l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4.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6.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7.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8.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9.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10.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班的“辣子班长”
- 有趣的“神经质”
- 奶奶,您真好
- 这朵带刺的花儿
- 朋友
- 夸夸杨坤
- 夸夸岑凯
- 把他记入我的英雄册
- 夸夸徐秦佳
- 夸夸邹蔡畅
- 我的好朋友
- 我最佩服的一个人
- “辣子”班长
- 幽默大师——骆熠
- 我的朋友们
- 游戏网站中的艺术风格
- 关于影视作品中价值观问题的思索(1)
- 高校乒乓球专项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 浅谈英语语言中与汉语中的语义和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 电视叙事声画一体论(1)
- 服装设计中模糊性的审美追求
-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 关于黑龙江省初中、小学“控辍”情况的调研报告
- “集装箱式”课程资源管理探索
- 教育平等视野下的初中等级分班制
-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 电影•执着•精神(1)
- 中美警匪题材影视作品的对比分析(1)
-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
- 《雪孩子》教学片断反思
- 由“一个很‘酷’的雪孩子”引起的思索
- 我们心中的“雪孩子”
- 《雪孩子》教学反思
-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雪孩子》教学有感
- 《雪孩子》教学有感
- 《雪孩子》教学实录
- 《雪孩子》语文案例
- 《雪孩子》教学案例
- 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
- 《雪孩子》教学片断及评析
- 《雪孩子》教学反思
- 熊的简介
- 《雪孩子》教学案例
- 丰富课堂形式 珍视独特感受──《雪孩子》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