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穷人》教学反思
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刚刚执教完《穷人》一课,对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深有感触。《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是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有两处“沉默”,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能更好地体会两人不同的性格。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处沉默,再进行体会。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我问学生:“桑娜为什么沉默?当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而渔夫为什么会沉默?学生的回答似乎离“标准答案”差那么一点儿,教参上写着渔夫是因为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而学生的回答却是多元化的,有的认为:渔夫在担心明天是否仍是这样的鬼天气,会影响打鱼,所以沉默;有的认为:鱼网给撕破了,渔夫担心第二天用什么工具去打鱼;有的认为:渔夫心想,这鬼天气再这样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该怎么办?……
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我认为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渔夫的沉默也许是因为天气的恶劣,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这都符合渔夫的生活实际。新课标提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不使学生受到教参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学,充满自信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个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圣诞节
- 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 喷香炒米糖
- 我期待的寒假
- 花衣裳里的爱
- 当我面对荣誉的时候
- 当我面对失败的时候
- This is my bedroom(这是我的卧室)
- 读书,真好
- 漫画
- 智斗老虎
- 迷人的雾
- 送别
- 美啊,仙都
- 冬日
- 关于“孝”与“无后”的辨析
-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内容解读
- 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
-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 中国的“毛泽东热”研究
- 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
- 《手指》(A 案)
- 《文言文两则》(A 案)
- 《灯光》习题精选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歌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二
- 《一夜的工作》综合资料2
- 《手指》教学参考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 《匆匆》教学设计4
- 《北京的春节》(A 案)
- 《灯光》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 《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1
- 《匆匆》教学设计6
- 《手指》( B案)
- 《北京的春节》( B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