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山中访友》的教学想到的 水榭情杉
这是一篇高年级的阅读课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而且在表达上各有特点。于是,我把“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定为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可惜我当时没有抓住这一教学时机。比如说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如果能加上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文中语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的不同,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我”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总之,这样语文课才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
- 聪明俏皮的表弟
- 我
- 厉害的爸爸
- 我终于有了“GBA”
- 我的妹妹
- 自我介绍
- 妈妈的“三八”节
- 妈妈是个“变色龙”
- 我的爸爸
- 歌星梦
- 我的新书
- 我的妈妈
- 妹妹,对不起
- 妹妹的照片
- 我国私立学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意义及环境构建
- 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
- 爱心教育中也需要惩罚
- 谈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 加强创业教育 拓展高职学生的发展空间
- 德育应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 号心理健康之脉 架素质教育之桥
- 台湾学校德育改革新进展
- 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初探*
- 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
- 浅论“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关于德育课的几点想法
- 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 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与理科教学改革
- 《老人与海鸥》案例及反思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务本、求实、尚简──《老人和海鸥》教学反思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人鸥情,撼人心──《老人和海鸥》教学有感
- 《难忘人鸟情》教学案例
- 月亮代表我的心──《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 听《老人与海鸥》有感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教学《老人与海鸥》之感
- 大写的爱,永恒的情──《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再听《老人与海鸥》
- 《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 怎样发挥教师设问有效性的思考?──《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