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山雨》教学案例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特别是在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我觉得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的读书声充溢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时,但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时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文章结尾写雨后山林时有这样一个句子“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我在板书“雨后山林”后写上了“寂静”,原本自己也没觉察到有什么不对,这时一学生忽然叫起来“写错了,应该是‘幽静’”,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认为“幽静”好还是“寂静”好?
生:(齐声):幽静好
师:(幽默地):你们认为大作家用的词就是比老师好,是吗?
生(大笑):不是
师(满脸疑惑):那是为什么?
生甲:寂静和幽静虽然都是静,但寂静给人的感觉是死气沉沉的,没有生机,没有美感,幽静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乙:幽静除了静,更是突出了一个“幽”字,写出了雨后山林的清幽,让人感觉幽雅深远,并能产生很多联想。
生丙:雨后的山林中有鸟儿啼啭,雨水嘀嗒,是富有生气的,只是没有人声喧哗和嘈杂而已,用“寂静”不恰当。
生丁:幽静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心境,不是寂寞孤独,而是来到山林,暂时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心里感到平和沉静。
以上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原来的设计中并没有这个环节,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幽静”一词的理解已经超出了词义本身,这是课堂教学极富生成性的体现。教师善于抓住课堂及时生成并与课堂事先预设有机融合,就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5只手指的对话
-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 畅谈理想
- 澳门年俗
- 理想之路
- 满族
- 刀杆节
- 我的理想
- 我的理想
- 那达慕
- 苗族
- 奥运年的民族精神
-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 粉笔唰唰
- 我的理想
- 国标《公路收费方式》制定中对若干问题的考虑
- 金元词曲在音乐上的发展
- 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探析
- 贝多芬作品浅析
- 谈现代音乐与挑战
- 湘南古民居的道路交通系统研究
- 湖口大桥东塔桩基冻结法施工技术介绍
- 浅析音乐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 武进市道路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
- 大北京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 京沪高速铁路客流分析
- 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探析
- 音乐大师韩德尔——《弥赛亚》
- 从莫扎特的书信中看莫扎特
- 《笋芽儿》重点字词梳理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天是这样来的
- 《笋芽儿》随堂练习-----提高篇
- 《笋芽儿》重点字词意思
- 《找春天》说课设计之一
- 《笋芽儿》整体阅读感知
- 《笋芽儿》随堂练习-----巩固篇
- 《笋芽儿》重点问题探究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天走来了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风
- 《笋芽儿》作者资料和主要作品
- 《找春天》教学有感
- 《笋芽儿》同步写作指导
- 《找春天》 课外日记:跟着学生走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