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9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记得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语文大组活动时,肖老师抛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问题——“磨课究竟好不好”?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实践,我对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前后磨了2篇课文后,在一次一次试教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发现自己问题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我觉得“磨课”是利大于弊的。
我执教的是《唯一的听众》的第二教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转换人称的方式改写故事。导入时引读老教授说的4句话,这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对上节课的内容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把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写,更要学生明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着重指导第一部分的写作。在指导第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活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随后进行换位体验,写出老教授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言,目的是强化学生明确写作的方法。这个环节我利用多种填空题给予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学生都有了写作内容,也学会了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部分则是放手让学生写,重在依据写作的要求从同伴、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所以当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达形式的多样,做到了一课一得,许多精彩的语言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唯一的题目》,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又是本堂课的亮点:《善意的谎言》、《蜕变》、《“耳聋”的老师》、《真正的音乐》、《鼓励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听课老师都啧啧叫好。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打磨课堂,搭好脚手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中促进思维,在写中学会转化语言。
这次能圆满的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离不开汪老师、肖琼老师和李青老师的细心指导,离不开我们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借此机会我由衷地感谢大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班的“开心果”
- 我爱六一班
- 养金鱼的科学
- 奇怪的短信
- 打预防针
- 北京一日游
- 小学生早恋问题
- 晚霞
- 保护环境征文
- 难忘的泼水节
- “不需要金钱的崇拜者”
- 我与书的故事
- 人,狗,哇哈哈
- 家乡的茶叶
- 最可爱的人
-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 永嘉四灵与温州茶文化
-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 中国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 全球化进程需要普世伦理
- 谈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新时期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 中国的宪法与宪政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
- 谈我国本土广告语的民族文化特色
- 论知识产权(二)(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政、自由与正义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1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 《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 《半截蜡烛》说课设计
- 《半截蜡烛》综合资料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歌
- 《珍珠鸟》教案
-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 《半截蜡烛》走进人物的内心
- 《半截蜡烛》教学后记
- 《穷人》教案(第一课时)
- 《半截蜡烛》练习
- 《草船借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