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0
《詹天佑》一课的反思十一
“创设情境”是一个古老又崭新的话题,然而不能不说的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常常是为了“情境”和“情境”,情境更多的不是成为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而是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颇具功利性的手段。
我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课就有很深的感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自由读文,以四人组为单位,其中一位同学扮演詹天佑,其他同学做工程人员。由“詹天佑”向工程人员介绍设计意图,注意把手上的白纸利用起来。
这样的情境设计,由于比较笼统,要求过高,学生对于工程师的形象也了解不多。在六(2)班试教时,发现学生一下子手足无措,看看热热闹闹,但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是选择一个方案来介绍还是介绍三个方案;白纸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巡视时发现好多组学生在白纸上是文字说明,应该画简笔画示意图)……足足浪费了15分钟时间。
这一败笔,致使后来的集体交流也相当失败,整堂课又成了老师的讲解。
修改教案,一定要改,一定把情境设计好。在石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修改了教案,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安排如下:
(1)复习引入后,述说:让我们跟随詹天佑去开凿隧道吧!开凿之前先要勘测线路,重点要勘测哪两座山呢?谁能从第5节中一下子找到。(居庸关、八达岭)
(2)让我们进行精密的勘测,带上经纬仪、标杆,我们出发了。自由读第5自然段,用笔划下两座山的特色。(居庸关山势高,八达岭有居庸关的三倍长)(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
居庸关 八达岭
(3)面对这样的两座截然不同的山,詹天佑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现在请以四人组为单位,一人扮演詹天佑,向其他工程人员介绍设计方案,注意工程师介绍自己的方案时一般都用图纸。(学生对“图纸”的概念应是有所了解的。)(学生自由准备、巡视—交流)
把“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清清楚楚地介绍完了,设计“人”字形线路就不是问题了。我还把这个比较成功的教学过程写进了语文论文《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飞翔》。
细究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是把掌握语文知识当成了学生歇息地最终目标,语文知识成了教学关注的轴心。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注重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将设计情境进行到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
- 我爱我家
- 打雪仗
- 妈妈的爱
- 校园的早晨
- 我敬佩的人——爸爸
- 我的奶奶
- 校园一角
- 写给人类的一封信
- 秋天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我的妈妈
- 我们的校园
- 花蝴蝶和小蜜蜂
- 自我介绍
- 视错觉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谈西方现代艺术中媒介选择的扩延及其意义
- 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 略论英语委婉语
- 资本市场系统风险现状与产生原因(1)
- 从斯大林看革命与独裁
-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1)
- 论法官考评制度研究(1)论文
- 谈歌唱者舞台心理素质的养成
- 论艺术设计学
- 新产品的柔性4P策略研究(1)
- 医院市场营销与过程再造(1)
- 市场运作提高效率 货币直补保证公平(1)
- 小家电市场营销现状及营销策略探讨(1)
- 销售公司财务管理制度(1)
- 《颐和园》
- 《爬山虎的脚》
-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去年的树》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
- 《科利亚的木匣》
- 《珍珠鸟》
- 《新型玻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赵州桥》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