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2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写训练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讲的是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本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非常浓烈的感情,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进入情境,受到感染和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整体感知
在教学中,我首先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而产生的种种幻象的图画挂出,让学生在观看画面的同时,听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入文章描述的特定环境之中,把握感情基调,产生感情共鸣。再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确定本文的朗读基调是亲切爱怜,压抑愤恨。这样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重点读学习课文
1、重点段对应读。课文第二段是重点部分,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先由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内议读,弄清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原因,出现的情景,其中的幻觉要读出小女孩短暂的喜悦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要读得沉重、缓慢,以表现她内心的悲伤、痛苦。
2、对关键语句重音及语速的处理。一是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里“终于”说明了什么?学生再读课文,弄清“终于”反映了小女孩思想斗争激烈,她之所以抽出了第一根火柴,是因为她冷得实在受不住了,因此“终于”要读重音,句子语速稍慢,以强调小女孩悲伤、痛苦的思想感情。二是在小女孩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奶奶出现在亮光里,为了留住奶奶,为了和奶奶在一起,“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候小女孩心情怎样?哪些词语能准确反映她这种心情?学生通过自由读、议读,确定要用稍快的语气朗读,“赶紧”,“一大把”要读出重音,从而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的心情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急切。
3、结尾处入境悟情。在指导朗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边听二胡曲《二泉映月》边朗读课文,随着那哀婉、凄楚的乐曲,学生已入情入境,认真地、动情地朗读着。然后,指名让朗读好的学生读,读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时,语速逐渐加快,语调也更加沉重。文章结尾,“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教师范读时,在两个“幸福”处运用了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方式,表达出满怀同情的沉重心情。接着学生齐读,此时的学生已完全沉浸在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之中,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这样朗读让人肝肠寸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以读导写,训练表达能力
在学生感情激发恰到好处之时,我出示了《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谈谈学了这篇童话的感受。此时,学生情绪仍沉浸在悲愤、沉重之中,纷纷发言,诉说自己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表达自己的愿望。有的说,我要把自己的生日礼物送给小女孩,让她得到快乐;有的说,我要把小女孩接到自己家里来住,让她得到家庭的温暖……在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要顺势引导:能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因为有了教学的铺垫,学生再也不感到无话可说了,纷纷写下了自己读了本文后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实践告诉我,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入境悟情,动真心,吐真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20年后的教室
- 20后的我们
- 再一次清除病毒
- 抢椅子游戏
- 风云天下--龙族(7)
- 阳台上的朋友
- 让绿色充满人间
- 向詹天佑爷爷学习
- 一只小木船
- 家乡的闰平
-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 按树叶写家信的故事
- 玫瑰少年(一)
- 我的收获
- 不是老师的老师
- 论知识产权(一)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德宏傣族婚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
- 论知识产权(一)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美好•纯真•质朴——漫谈民间剪纸艺术
- 《颜氏家训》的个体道德培育机制论
-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 论宪政的德性(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市场经济与立宪主义的实现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浅谈水族酒文化
- 计算机犯罪及其法律对策
- 试谈孔子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教育的传承关系
- 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
- 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一
- 《手指》教学设计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之一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一
-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二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之二
-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一
- 《山雨》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之一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之三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二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