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9
《将相和》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孩子
- 这件事使我感动
- 照片上的故事
- 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
- 我爱故乡的香蕉
- 我看到妈妈健康的身体真高兴
- 青苹果笑了
- 钉钮扣
- 共庆“六·一”
- 告别反派角色
- 保护野生动物
- 野象奇遇记
- 从无知的我到聪明的我
- 缅怀革命先烈争做世纪新人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浅析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
- 论高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观照
- 论农村教育分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浅析学校知识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 关于人文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 论德国政治教育的目标、属性与绩效
- 论英国专业教育研究
- 试论增强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
- 论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
- 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
- 民俗:儿童社会化的自然之师
- 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
- 以有形把握无穷
- 论对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几点思索
- 实施新《纲要》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的新体育观
- 《索溪峪的“野”》教学随感
-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
- 《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
- 疑、探、悟、品、说──《索溪峪的野》教学设想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评课稿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追求“丰实”的教学──《索溪峪的“野”》教学有感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野味十足的自然美──解读《索溪峪的野》
- 《索溪峪的“野”》课堂实录
- 解读《索溪峪的“野”》案例
-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索溪峪的“野”》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