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翻新时间:2023-07-27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与书的故事
- 养金鱼的科学
- 家乡的茶叶
- 奇怪的短信
- 最可爱的人
- 人,狗,哇哈哈
- 我爱六一班
- 打预防针
- 北京一日游
- 难忘的泼水节
- 小学生早恋问题
- 保护环境征文
- “不需要金钱的崇拜者”
- 我们班的“开心果”
- 晚霞
- 新时期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 谈我国本土广告语的民族文化特色
- 论知识产权(二)(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的宪法与宪政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谈西汉初期的黄老管理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 全球化进程需要普世伦理
- 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
- 宪政、自由与正义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永嘉四灵与温州茶文化
- 中国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 《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 《珍珠鸟》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走进人物的内心
- 《半截蜡烛》综合资料
- 《半截蜡烛》教学后记
- 《半截蜡烛》练习
- 《穷人》教案(第一课时)
- 《半截蜡烛》说课设计
- 《草船借箭》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歌
-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1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