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索溪峪的“野”》
一、教学内容说明: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设计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知识迁移
1. 师: 让我们轻松走入课堂,回顾刚刚学过的两篇课文。请同学看复习题(点击)
〔《鸟的天堂》是____的名篇,看出作者____次游览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____给人____的感觉,第二次看到____,是一种____的氛围〕
2. 师生背诵相关段落。
3. 师: 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游赏鸟的天堂,让我们看看峻青的《第一场雪》有什么特点?(点击)
〔《第一场雪》的特点是____和____,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4. 师:让我们一起重温雪后的美景吧。齐诵相关段落。
5. 师:真好,簌簌的雪声,晶莹的银条,写出作者对雪的喜爱。“瑞雪兆丰年”寓情于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跃然纸上。我们游览了鸟的天堂,又经历了第一场雪,这节课我们游赏索溪峪,看看作者曹敬庄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的?(板书课题)
6、“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
[复习回顾,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回顾写法、进行知识迁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 读准字音,扫清障碍,出示:荡涤老叟不拘一格绵亘蜿蜒等词。
2. 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 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4. 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5. 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通过检查预习,初读理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写法特点,初步体会索溪峪的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1. 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作者的思路被你们摸透了,文章的结构被你们理清了,那么通过预习.你们也一定对索溪峪的野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就请你把你的读书体会和不懂的问题与你的伙伴交流探讨。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交流预习收获,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收获,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体会索溪峪的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地心游记
- 这个人我不喜欢
- 妈妈的故事
- 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
- 假如我是孙悟空
-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 我当了宇航员
- 小糊涂虫
- 郑渊洁报告会
- 寒假见闻
- 黑板和教棍的故事
- 我想让祖国更加美好
- 我的委屈
- 走近林语堂
- 社区垃圾桶
- 关于复试 以及如何直面导师——答很多同学的问题
- 农村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与对策
- 西部大开发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关于《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思考
- 引入电教媒体优化思品教学
- 浅谈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 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
- 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 在思品课中进行创造教育
- 关注学生内心世界,营造班级和谐氛围
- 素质教育需要改革学生评价制度
- 适时管理对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
- 加强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 “心愿”与“愿心”──《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 开拓文本 深化情趣──《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 循偱引导中领悟做人的真谛──《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 这节课我花得值──《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 用孩童的心去发现经典──《少年闰土》教学活动记载与反思
-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反思
- 是亵渎,还是归本?──《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 自主阅读 感受形象──《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 《少年闰土》教学片段的反思
-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 质疑“逐段分析”──《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 《少年闰土》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