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4-12-22
《穷人》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附:板书设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多彩的童年
- 最敬佩的人
- 童年的趣事
- 我真想变成一只鸟
- 我学会了做饭
- 可爱的小猫咪
- 狗自己会治病
- 童年趣事
- 金金搬家
- 中秋夜,我想起了……
- 丽江之旅
- 大年一天
- 家乡的秋天
- 吹灭别人的“生命之火”
- 给汶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 关于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问题的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宪法价值发生的人性基础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广告欺诈的防治对策(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
-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再认识
- 学生宪法权利与学校自由裁量权
- 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广告的关系
- 权力意志之制约
- 论广告欺诈的防治对策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建筑环境文化的价值意义
- 传统伦理与和谐社会中国公民人格建构
- 遗产税立法若干问题探讨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仲裁公平合理原则不排斥法律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自由贸易体制与我国宪法价值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
- 《草原》教学设计 1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 《草原》教学设计 3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2
-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1
-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草原》教学设计4
- 《草原》美
- 《草原》教学设计5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草原》教学设计 2
- 《草原》一得
-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