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难忘的泼水节》 相关介绍
周恩来,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见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淮安故居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着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记一次活动
- 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 那一次我错了
- 一次活动
- 校外见闻一则
- 优秀小学全家为我而高兴
- 记事在路上见到的一件事
- 今天教室里特别静
- 全家为我而高兴
- 我的心愿
- 我爱绿叶
- 记我身边的一件事
- 我身边的一件事
- 我身边的一件事
- 假如我长大了
-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传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关于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
- 关于宗教长期性的历史考察及其意义
- 浅论道德权利与义务关系之认识
- 柏拉图的丑观念对当代人审美意识的影响
- 关于创新实践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初探
-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
- 关于农村籍大学生在校心理特点分析及其教育研究对策
- 浅论集体主义原则对整体主义思想的超越
- 关于当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期待与现实差距的成因分析
- 股权投资损益和应交的所得税
-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建
- 建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新机制的探讨
- 浅谈墨、荀礼乐观看礼之存在价值及现实意义
- 关于句法理论的哲学思考
- 引导学生逐层感悟──听聂老师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有感
- 落实重点词句,领悟文中道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后感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片断
- 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有感于肖老师执教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亮点
- “我自己想出来的!”
- 《玲玲的画》近反义词
- 《玲玲的画》词语解释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手记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后反思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后反思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反思
- 《玲玲的画》多音字组词
- 《玲玲的画》句子分析
- 《玲玲的画》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