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教学设想]
文学名作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而解读文学名作的文艺理论性文章学生读得不多。如果说文学名作本身是感性而鲜活的,学生会爱不释手,自觉投入,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面对理性而呆板的文艺评论,学生可能会眉头紧锁,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想紧抓名作本身,以血肉丰满的小说为平台引出学生对作品的原始解读,再顺其自然引向小说理论家伍尔夫对《鲁》这一作品的解读,从而把学生从感性的“读”引向理性的“评”这个层面上。同时,紧扣课文,集中精力让学生了解伍尔夫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再联系文中提到的读者的透视法和学生解读小说的过程来体味像伍尔夫这样的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是如何解读文学名作的,从而使学生获益,觅得一些解读名作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让学生以读过的文学名作为例,进行两种透视法的比较分析,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从教学论的意义上说,这是引导学生再次发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用他们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名作及作者,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新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1.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1.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文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附]板书设计
读《鲁滨孙漂流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爸爸,为何不让我孝敬您?
- 后无来者
- 紫藤
- 爱的价值
- 爱的铃声
- Spring Festivai(春节)
- 钱买来的教训
- 有惊微有险
- 七彩四季
- 可爱的小黑子
- 露露狗
- 兄妹情深
- 我的梦
- 落叶
- “反思十七年”与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详细内容
- 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上)
- 《灵知派经书》与隐微的教诲
- 对我国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的反思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 滋味说探源
- 对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改革之我见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 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概览详细内容
- 浅谈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 孤独·疏离·悬置
- 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专制思想
-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详细内容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4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3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4
-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课文简说
- 《只有一个地球》网络教学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2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4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5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3
-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用心灵去倾听》词句解析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建议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