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鸟的天堂》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提出来。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仿佛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浮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他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这是作者用上“仿佛”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他治学态度的严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评析】
本教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读、思、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1)鼓励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教师应鼓励提倡。本教例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余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
(2)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3)发展学生思维。由于教师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
(4)渗透作文教学。最后,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游
- 我的高中生活
- 游富春桃园
- 骑自行车的启示
- 我
- 书包里的故事
- 篮球真好玩
- 我爬到雪山
- 君子兰开花了
- 换牙的苦恼
- 我是一颗小种子
- 眼睛超群的叶老师
- 珍惜时间
- 苹果丰收了
- 父亲
- 中国经济史的空间与制度:宋元闽南个案的启示
- 中国环境税立法问题的几点思考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进与退
- 论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模式
- 论税收基本法的价值定位
-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税法发展初探
- 论关联交易转移定价的税务规制
- 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看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问题
- 论税收宪政的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 餐饮类发票和普通公民之间的关系
- 试论课税客体归属关系的判断
- 试论我国农业税制现状与完善
- 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必要性探讨
- 跨国公司税收调控机制的动态研究
- 关注以股抵债的税务成本
- 评邱小平老师的《葡萄沟》
- 《葡萄沟》教学随笔
- 以读品文──《葡萄沟》教学反思
- 《葡萄沟》教学反思
- 《葡萄沟》第二自然段学习案例
- 课上吃葡萄干──《葡萄沟》课后教学笔记
- 合理利用多媒体感悟文本──《葡萄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葡萄沟》案例分析
- 新的学习方式 活的语文课堂──《葡萄沟》教学案例分析
- “五光十色”如何教学?
- 《葡萄沟》教学反思
- 《葡萄沟》教学反思
- 《葡萄沟》教学后感
- 读课文,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 《葡萄沟》教学反思